砷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序言 | 第13-23页 |
·形态分析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环境样品的前处理 | 第15页 |
·砷化合物分离方法 | 第15-19页 |
·检测技术 | 第19-20页 |
·联用技术 | 第20-21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目标意义 | 第21-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方法的创新性 | 第22页 |
·预期目标和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2. 仪器与试剂 | 第23-26页 |
·试剂 | 第23-24页 |
·仪器 | 第24页 |
·流路图 | 第24-26页 |
3. 检测方法优化 | 第26-32页 |
·检测条件优化研究 | 第26-27页 |
·载流浓度 | 第26页 |
·还原剂浓度 | 第26-27页 |
·As(III)反应酸度 | 第27页 |
·As(V)还原条件 | 第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仪器操作条件 | 第27-28页 |
·载流浓度 | 第28页 |
·还原剂浓度 | 第28-29页 |
·As(III)反应酸度 | 第29-30页 |
·As(V)的还原条件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分离方法研究 | 第32-44页 |
·分离条件优化 | 第32-33页 |
·进样浓度的确定 | 第32页 |
·流动相浓度 | 第32-33页 |
·梯度洗脱程序探讨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进样浓度 | 第33-34页 |
·流动相的pH值与流速 | 第34-35页 |
·流动相浓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 第35-40页 |
·梯度洗脱程序研究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消解方法研究 | 第44-52页 |
·消解条件优化 | 第44-46页 |
·四种砷系物直接发生效果 | 第44页 |
·介质pH值的选择 | 第44-45页 |
·氧化剂浓度 | 第45页 |
·反应时间 | 第45页 |
·消解效果评价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四种形态砷系物的直接发生效果 | 第46-47页 |
·介质pH的影响 | 第47页 |
·氧化剂浓度的确定 | 第47-48页 |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8-49页 |
·评价结果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方法评价 | 第52-60页 |
·工作曲线测量 | 第52-55页 |
·各砷系物工作曲线研究 | 第52-55页 |
·As工作曲线 | 第55页 |
·检出限 | 第55-56页 |
·回收率 | 第56-58页 |
·再现性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7. 环境样品分析 | 第60-69页 |
·样品分析 | 第60-61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60页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定量分析结果 | 第61-64页 |
·总砷含量 | 第61-62页 |
·各砷系物含量 | 第62-64页 |
·分析结果评价 | 第64-68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64-66页 |
·相对标准偏差 | 第66-67页 |
·分离前后总砷含量对比 | 第67-68页 |
·结果讨论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