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综合喷雾降尘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粉尘危害 | 第8-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巷道粉尘综合防治国内外现状 | 第10-12页 |
·煤尘控制技术介绍 | 第10-11页 |
·不同作业岗位的防尘措施 | 第11-12页 |
·巷道粉尘的基本情况 | 第12-14页 |
·概述 | 第12-13页 |
·巷道粉尘的主要来源 | 第13-14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2 喷雾降尘的理论研究 | 第15-29页 |
·矿尘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 第15-16页 |
·喷雾分析 | 第16-17页 |
·雾流形成 | 第16页 |
·喷雾的结构和形式 | 第16-17页 |
·雾流 | 第17-23页 |
·高效喷雾雾流的形式及参数 | 第17-18页 |
·雾流水中的分布 | 第18页 |
·雾流中的雾粒粒度分布 | 第18页 |
·雾粒在雾流中的平均速度 | 第18-20页 |
·高效喷雾降尘应用中的主要参数 | 第20-21页 |
·压力对喷雾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 第21-23页 |
·总结系统设计的依据 | 第23页 |
·喷雾降尘机理的研究 | 第23-29页 |
·常规喷雾降尘机理 | 第23-24页 |
·扩散捕尘的机理 | 第24页 |
·碰撞与截留综合效应分析 | 第24-27页 |
·喷雾捕捉浮沉机制 | 第27页 |
·总结设计依据 | 第27-29页 |
3 巷道喷雾降尘的研究 | 第29-42页 |
·喷雾降尘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影响粉尘沉降的主要因素 | 第29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喷雾降尘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第31-33页 |
·喷嘴的设计与改进 | 第33-38页 |
·雾化喷嘴的类型 | 第33页 |
·雾化因素 | 第33-34页 |
·可靠性因素 | 第34-35页 |
·结构设计 | 第35-36页 |
·内部流道与口径匹配 | 第36页 |
·喷口直径与长度 | 第36-38页 |
·巷道喷雾降尘的研究 | 第38-40页 |
·喷雾降尘方法 | 第38页 |
·煤矿常用喷雾降尘装置及缺点 | 第38-40页 |
·巷道粉尘浓度在线监控及智能喷雾系统 | 第40-42页 |
·系统组成 | 第40页 |
·工作原理 | 第40-41页 |
·安装调试 | 第41-42页 |
4 智能喷雾降尘装置系统硬件组成及原理 | 第42-54页 |
·系统基本功能及总体框图 | 第42-43页 |
·系统基本功能 | 第42页 |
·系统硬件总体框图 | 第42-43页 |
·控制电路 | 第43-49页 |
·Cygnal 8051F005 单片机介绍 | 第43-45页 |
·A/D 转换器电路 | 第45-47页 |
·时钟芯片DS1302 | 第47-49页 |
·通信模块设计 | 第49页 |
·系统所用的传感器选型 | 第49-51页 |
·红外探测器 | 第49-50页 |
·粉尘传感器的选型 | 第50-51页 |
·系统软件设计 | 第51-52页 |
·设计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附录1 装置电路图板 | 第59-60页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