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社会适应性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区大学生村官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大学生村官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样本情况和资料来源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1页 |
·访谈法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视角 | 第13-21页 |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理论视角 | 第15-21页 |
·社会适应理论 | 第15-17页 |
·社会互动理论 | 第17-18页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18-21页 |
3 南京市大学生村官适应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21-33页 |
·背景及样本介绍 | 第21页 |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第21页 |
·访谈及结果分析 | 第21-31页 |
·工作适应情况 | 第21-25页 |
·环境适应情况 | 第25-27页 |
·心理适应情况 | 第27-30页 |
·文化适应情况 | 第30-31页 |
·基本结论 | 第31-33页 |
·大学生村官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适应性 | 第31页 |
·大学生村官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 第31-33页 |
4 大学生村官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大学生村官适应不良的自身因素 | 第33-36页 |
·功利性参与动机 | 第33-34页 |
·职业素养欠缺 | 第34页 |
·自我定位不清晰 | 第34-35页 |
·自身期望值过高 | 第35页 |
·缺乏主动调适能力 | 第35-36页 |
·大学生村官适应不良的基层因素 | 第36-37页 |
·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 | 第36页 |
·农村文化环境的影响 | 第36-37页 |
·大学生村官适应不良的政府因素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5 对策与建议 | 第39-46页 |
·政策层面: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配套政策 | 第39-41页 |
·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第39页 |
·强化大学生村官考评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 第39-40页 |
·增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后续保障机制 | 第40-41页 |
·培养与管理层面:优化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体系 | 第41-42页 |
·成立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机构 | 第41页 |
·健全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 | 第41-42页 |
·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 | 第42页 |
·社会支持层面: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 | 第42-43页 |
·舆论宣传 | 第42-43页 |
·高校就业指导 | 第43页 |
·家庭 | 第43页 |
·专家学者 | 第43页 |
·提升大学生村官自身的工作能力 | 第43-46页 |
·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 | 第43-44页 |
·培养良好的心态 | 第44页 |
·熟悉环境掌握农村知识 | 第44-45页 |
·提高社交和协调能力 | 第45-4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