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ETC收费方式综合效果量化分析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收费系统在我国的建设和使用情况 | 第9页 |
·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9-11页 |
·总体思路 | 第9-10页 |
·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收费模式概述 | 第11-24页 |
·我国高速公路的特征 | 第11-12页 |
·收费系统运行模式 | 第12-21页 |
·收费制式 | 第12-15页 |
·通行券种类 | 第15-18页 |
·付款方式 | 第18-20页 |
·收费车道特征 | 第20-21页 |
·自动化程度 | 第21页 |
·对收费系统的要求 | 第21-22页 |
·半自动收费系统 | 第22-23页 |
·电子收费系统 | 第23-24页 |
第三章 ETC系统概述 | 第24-35页 |
·ETC技术在高速公路收费的应用现状 | 第24-26页 |
·境外ETC应用发展情况 | 第24页 |
·国内ETC应用发展情况 | 第24-26页 |
·不停车收费事件的概念 | 第26-27页 |
·不停车收费系统关键技术 | 第27-32页 |
·自动车辆识别系统(AVI) | 第30-31页 |
·自动车型分类系统(AVC) | 第31页 |
·逃费抓拍系统(VES) | 第31-32页 |
·收费系统升级方案的概念性设计 | 第32-35页 |
·引入ETC收费方式的技术路线选择 | 第32-33页 |
·方案要点 | 第33-35页 |
第四章 ETC收费方式综合效果量化分析原理 | 第35-44页 |
·ETC收费方式综合效果量化分析方法总思路 | 第35-37页 |
·灰色关联度法 | 第37-38页 |
·评价目标与被选方案 | 第37页 |
·数据的无量纲化 | 第37页 |
·关联系数计算 | 第37-38页 |
·计算关联度 | 第38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38-42页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39-40页 |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第40-41页 |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 | 第41-42页 |
·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收费方式改造综合效果量化指标体系 | 第44-52页 |
·收费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技术因素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44-47页 |
·收费车道出入口平均通过率 | 第44-45页 |
·平均延误时间Td | 第45-46页 |
·通行费征收率 | 第46页 |
·管理效率 | 第46-47页 |
·收费系统改造项目经济因素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47-49页 |
·预计发生的成本C | 第47页 |
·预计产生的经济效益B | 第47-49页 |
·社会环境因素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49-52页 |
·技术符合程度 | 第49-50页 |
·用户的可接受程度 | 第50-51页 |
·环境污染程度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综合效果量化分析方法应用 | 第52-61页 |
·案例描述 | 第52-53页 |
·指标计算 | 第53-56页 |
·计算技术因素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计算经济因素评价指标 | 第54-55页 |
·计算社会环境因素评价指标 | 第55-56页 |
·计算各指标的关联系数 | 第56-58页 |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 第58-60页 |
·建立项目技术经济综合量化层次结构模型 | 第58页 |
·构造两两判断矩阵 | 第58-59页 |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 | 第59页 |
·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 第59-60页 |
·计算各备选方案的关联度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论文总结 | 第61页 |
·对使用此方法的建议 | 第61-6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1 | 第67-69页 |
附录2 | 第69-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