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部分S1株系SSR分析及配合力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3页
   ·玉米种质资源概述第10-11页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内容第11-18页
     ·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第11-12页
     ·玉米种质资源的杂优类群及杂优模式第12-16页
     ·玉米种质资源的配合力第16-18页
   ·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利用现状第18-20页
     ·国外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第18-19页
     ·我国种质资源改良研究现状第19-20页
   ·玉米种质资源的拓展及创新第20-23页
     ·玉米种质资源拓展、创新的必要性第20-21页
     ·玉米种质资源拓展、创新的途径与方法第21-23页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页
3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田间试验第23-25页
     ·供试材料第23-24页
     ·田间试验设计第24页
     ·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性状第24页
     ·田间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第24-25页
   ·室内分析第25-26页
     ·供试材料第25页
     ·DNA提取与检测第25页
     ·扩增反应和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第25-26页
     ·室内实验资料统计分析第2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6-38页
   ·群体自交后代配合力效应分析第26-34页
     ·组合间差异显著性检验第26-27页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27-28页
     ·一般配合力分析第28-31页
     ·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第31-33页
     ·群体配合力方差估算和亲本遗传力分析第33页
     ·高产组合的组配方式第33-34页
   ·群体自交后代SSR标记分析第34-38页
     ·群体自交后代多态位点及基因型种类比较第34-35页
     ·群体自交后代间基因杂合度比较第35-36页
     ·聚类结果分析第36-38页
5 讨论与结论第38-43页
   ·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的配合力表现及选择第38页
   ·群体改良方案探讨及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利用问题第38-40页
   ·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遗传分析第40-41页
   ·人工合成群体合成方法讨论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中国春背景下长穗偃麦草E~e染色体组特异AFLP及STS标记的建立
下一篇:硬粒小麦—节节麦合成小麦的低分子量谷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