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部分S1株系SSR分析及配合力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玉米种质资源概述 | 第10-11页 |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内容 | 第11-18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 第11-12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杂优类群及杂优模式 | 第12-16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配合力 | 第16-18页 |
·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利用现状 | 第18-20页 |
·国外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我国种质资源改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玉米种质资源的拓展及创新 | 第20-23页 |
·玉米种质资源拓展、创新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玉米种质资源拓展、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 第21-23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田间试验 | 第23-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3-24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4页 |
·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性状 | 第24页 |
·田间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室内分析 | 第25-26页 |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DNA提取与检测 | 第25页 |
·扩增反应和变性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 | 第25-26页 |
·室内实验资料统计分析 | 第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8页 |
·群体自交后代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26-34页 |
·组合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26-27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7-28页 |
·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28-31页 |
·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31-33页 |
·群体配合力方差估算和亲本遗传力分析 | 第33页 |
·高产组合的组配方式 | 第33-34页 |
·群体自交后代SSR标记分析 | 第34-38页 |
·群体自交后代多态位点及基因型种类比较 | 第34-35页 |
·群体自交后代间基因杂合度比较 | 第35-36页 |
·聚类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38-43页 |
·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的配合力表现及选择 | 第38页 |
·群体改良方案探讨及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利用问题 | 第38-40页 |
·人工合成群体自交后代遗传分析 | 第40-41页 |
·人工合成群体合成方法讨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