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人脸识别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 | 第16-33页 |
·基于局部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17页 |
·基于整体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17-28页 |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Geometrical Features Based) | 第18-19页 |
·基于代数特征的方法(Algebraic Features Based) | 第19-23页 |
·基于模板的方法(Template Based) | 第23-25页 |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Neural Network Based) | 第25-26页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 Based) | 第26页 |
·基于相关的方法 | 第26-27页 |
·基于流形学习的方法 | 第27页 |
·基于3D建模的方法 | 第27-28页 |
·人脸特征的分类方法 | 第28-32页 |
·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分类器 | 第29页 |
·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分类器 | 第29页 |
·线性Bayes分类器 | 第29-30页 |
·最近邻分类器 | 第30页 |
·基于Parzen窗的非线性核函数分类器 | 第30-31页 |
·基于RBF NN的分类器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于特征子空间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 第33-61页 |
·引言 | 第33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人脸识别方法 | 第33-43页 |
·K-L变换的基本原理 | 第33-35页 |
·特征脸的构造 | 第35-37页 |
·基于特征脸的人脸识别 | 第37-39页 |
·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PCA)的人脸识别 | 第39-42页 |
·基于二维主成分分析(2DPCA)的人脸识别 | 第42-43页 |
·基于线性判决分析(LDA)的识别方法 | 第43-52页 |
·LDA的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基于DLDA的人脸识别 | 第44-46页 |
·基于核直接线性判决分析(KDDA)的人脸识别 | 第46-51页 |
·基于二维线性判决分析(2DLDA)的人脸识别 | 第51-52页 |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的识别方法 | 第52-60页 |
·ICA的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ICA模型输入的预处理 | 第54-55页 |
·基于Fast ICA的人脸识别 | 第55-57页 |
·基于核独立成分分析(KICA)的人脸识别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基于二维LDA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 第61-81页 |
·引言 | 第61页 |
·基于2DLDA的特征提取方法 | 第61-62页 |
·基于2DLDA的特征提取方法的改进 | 第62-69页 |
·光照补偿 | 第62-63页 |
·奇异值扰动 | 第63-65页 |
·小波变换 | 第65-68页 |
·PCA降维 | 第68-69页 |
·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 | 第69-71页 |
·两类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第69-70页 |
·用于多类分类的支持向量机 | 第70-71页 |
·识别算法过程 | 第71页 |
·实验结果 | 第71-80页 |
·不同光照补偿下的识别性能比较 | 第72-73页 |
·不同的分类器下的识别性能的比较 | 第73-74页 |
·不同的特征提取方法下的识别性能的比较 | 第74-77页 |
·奇异值扰动下的识别性能比较 | 第77页 |
·特征维数不同下的识别性能比较 | 第77-78页 |
·不同小波基下的识别性能比较 | 第78-79页 |
·小波分解层数的选择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人机交互中的人脸识别系统 | 第81-92页 |
·引言 | 第81页 |
·人脸检测与定位 | 第81-83页 |
·人脸图像预处理 | 第83-87页 |
·人脸库的建立 | 第83页 |
·灰度变换 | 第83-84页 |
·光照补偿 | 第84-85页 |
·尺寸缩放 | 第85-87页 |
·人脸识别系统的具体实现 | 第87-90页 |
·训练阶段 | 第87-89页 |
·测试阶段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总结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