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的处方药物研究及临床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1. 制剂处方组成及中医理论阐述 | 第12-13页 |
2. 中医药治疗癌症疼痛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3. 处方中各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现代研究 | 第17-20页 |
第三部分 提取、渗漉、浓缩与干燥工艺的研究 | 第20-33页 |
1 提取工艺的设计 | 第20页 |
2 仪器与材料 | 第20-21页 |
3 延胡索、乌药、白屈菜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21-26页 |
·提取溶剂的优选 | 第21-22页 |
·乙醇提取条件的考察 | 第22-25页 |
·验证试验 | 第25-26页 |
4 祖师麻渗漉工艺的研究 | 第26-30页 |
·渗漉溶剂的优选 | 第26-27页 |
·乙醇渗漉条件的考察 | 第27-29页 |
·验证试验 | 第29-30页 |
5 浓缩工艺的研究 | 第30-31页 |
6 干燥工艺的研究 | 第31-32页 |
7. 粉碎药材粉碎方法的研究 | 第32-33页 |
第四部分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剂成型工艺的研究 | 第33-39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3页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33-37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基质组成的确定 | 第33-34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的制备预试验 | 第34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混合顺序及混合条件的确定 | 第34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基质处方的优化 | 第34-37页 |
3.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的制剂通则检查 | 第37-39页 |
·粘附性试验 | 第37-38页 |
·赋形性试验 | 第38页 |
·含膏量测定 | 第38-39页 |
第五部分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 第39-4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第39-45页 |
·供试巴布膏的制备 | 第39页 |
·供试皮肤的制备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渗透试验后皮肤样品的处理 | 第40页 |
·华蟾毒配基和脂蟾毒配基经皮渗透量测定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5页 |
第六部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45-5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2. 鉴别 | 第45-49页 |
·延胡索的鉴别 | 第45页 |
·乌药的鉴别 | 第45-46页 |
·乳香的鉴别 | 第46页 |
·没药的鉴别 | 第46页 |
·冰片的鉴别 | 第46-49页 |
3. 检查 | 第49页 |
·含膏量的测定 | 第49页 |
·赋形性试验 | 第49页 |
·黏附性试验 | 第49页 |
4. 含量测定 | 第49-57页 |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9-51页 |
·空白试验 | 第51-52页 |
·线性关系的考察 | 第52-54页 |
·稳定性考察 | 第54-55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55页 |
·重复性的试验 | 第55页 |
·回收率考察 | 第55-56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柱效的确定 | 第57页 |
5. 功能与主治 | 第57页 |
6. 用法与用量 | 第57页 |
7. 注意 | 第57页 |
8. 规格 | 第57页 |
9. 贮藏 | 第57-58页 |
第七部分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初步稳定性的研究 | 第58-59页 |
1. 性状 | 第58页 |
2. 鉴别 | 第58页 |
3. 检查 | 第58页 |
4. 含量测定 | 第58-59页 |
第八部分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的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 | 第59-65页 |
1. 药效学研究 | 第59-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 第59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对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 第59-60页 |
2.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的皮肤刺激性以及毒性试验研究 | 第60-63页 |
·试验材料 | 第60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单次给药对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的影响 | 第60-62页 |
·复方蟾酥镇痛巴布膏连续给药对家兔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的影响 | 第62-63页 |
3. 小结 | 第63-65页 |
讨论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查新报告 | 第73-80页 |
综述 | 第80-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