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聚合木材料的特点及应用 | 第18-21页 |
·聚合木材料的特点 | 第18页 |
·聚合木材料的应用 | 第18-20页 |
·聚合木材料的主要技术难点 | 第20-21页 |
·异性聚合物共混加工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两组份共混体系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有机材料增容改性技术 | 第21-23页 |
·无机材料增容改性技术 | 第23-24页 |
·增容—交联协同作用技术 | 第24页 |
·多组分共混体系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增容改性技术 | 第25页 |
·交联改性技术 | 第25-26页 |
·与其它材料的复合技术 | 第26页 |
·增容—交联协同作用技术 | 第26-27页 |
·聚合木材料的加工工艺与设备 | 第27-32页 |
·粉碎技术 | 第27-28页 |
·注挤法成型 | 第28-30页 |
·挤出法成型 | 第30-31页 |
·模压法成型 | 第31页 |
·注射成型 | 第31-3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32-35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2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异性混容制备聚合木的基本原理 | 第35-47页 |
·聚合物的相容性 | 第35-36页 |
·异性聚合物的混容性 | 第36-37页 |
·改善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 | 第37-40页 |
·化学改性法 | 第37页 |
·共聚法 | 第37页 |
·在聚合物上引入特殊作用基团的方法 | 第37-38页 |
·第三组分增容的方法 | 第38-39页 |
·非反应型增容 | 第38页 |
·反应型增容剂 | 第38-39页 |
·辐射增容 | 第39页 |
·"就地"生成增容剂增容 | 第39页 |
·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 第39页 |
·单互穿聚合物水基微乳液方法 | 第39页 |
·改变加工工艺 | 第39-40页 |
·研究聚合物之间相容性的方法 | 第40-41页 |
·玻璃化转变法 | 第40页 |
·动态力学法 | 第40-41页 |
·介电松弛法 | 第41页 |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 | 第41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41页 |
·聚合物共混物的界面结合 | 第41-42页 |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第42-43页 |
·多组分聚合物共混体系混容机理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氯化聚丙烯(CPP)增容PP/PVC体系的结构与性能 | 第47-69页 |
·实验材料选择 | 第47-49页 |
·基础树脂的选择 | 第47页 |
·聚氯乙烯(PVC)加工助剂选择 | 第47-49页 |
·增塑剂的选择 | 第47-48页 |
·稳定剂的选择 | 第48页 |
·润滑剂的选择 | 第48-49页 |
·增容剂的选择 | 第49页 |
·仪器设备的选择 | 第49-50页 |
·实验方案 | 第50-51页 |
·共混物的制备 | 第51-52页 |
·测试方法 | 第52-53页 |
·密度测试 | 第52页 |
·熔体流动速率(MFR)的测定 | 第52页 |
·力学性能的测定 | 第52-53页 |
·热重(TG)分析 | 第53页 |
·扫描电镜(SEM)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挤出工艺条件的影响 | 第53-56页 |
·螺杆转速的影响 | 第53-54页 |
·机头温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挤出熔体破裂现象 | 第56-57页 |
·PP/PVC复合材料的密度 | 第57-58页 |
·共混比对PP/PVC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成型方式对PP/PVC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页 |
·CPP含量对PP/PVC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CPP含量对共混物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模压温度对PP/PVC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成型压力对PP/PVC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CPP对PP/PVC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 | 第64-66页 |
·CPP含量对PP/PVC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66-67页 |
·不同增容剂对PP/PVC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增容-交联协同作用于PP/PVC体系的结构与性能 | 第69-75页 |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基础树脂的选择 | 第69页 |
·PVC加工助剂的选择 | 第69-70页 |
·交联剂的选择 | 第70页 |
·实验方案 | 第70页 |
·共混物制备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4页 |
·PVC的交联 | 第71页 |
·不同交联剂对PP/PVC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1页 |
·增容-交联协同作用对PP/PVC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交联剂对PP/PVC体系微观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72-73页 |
·CPP和复合交联剂在PP/PVC共混物中的增容-交联协同作用机理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增容-交联协同作用于混杂塑料的结构与性能 | 第75-79页 |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基础树脂的选择 | 第75页 |
·增容剂的选择 | 第75页 |
·共混物制备 | 第75-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78页 |
·不同增容剂对混杂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6页 |
·不同交联剂对混杂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增容—交联协同作用对混杂塑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1页 |
·工作总结 | 第79-80页 |
·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