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组培快繁体系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慈竹简介 | 第10页 |
| ·竹类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 第10-13页 |
| ·慈竹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子 | 第13-15页 |
| ·外植体材料 | 第13页 |
| ·培养条件 | 第13-14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第14-15页 |
| 2 引言 | 第15-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本研究的内容、目标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本研究采用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3 材料和方法 | 第17-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17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页 |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 ·有关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17页 |
| ·试验方法 | 第17-25页 |
| ·种胚消毒方法的筛选 | 第17-18页 |
| ·继代过程中污染材料的二次消毒 | 第18页 |
| ·筛选种胚愈伤诱导培养 | 第18-19页 |
| ·不同植物激素对慈竹种胚愈伤增殖的影响 | 第19-20页 |
| ·不同植物激素对慈竹种胚愈伤分化的影响 | 第20页 |
| ·筛选诱导丛生芽培养 | 第20-21页 |
| ·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基设计方案 | 第21-22页 |
| ·再生植株诱导生根 | 第22-23页 |
| ·慈竹试管苗的炼苗及移栽 | 第23页 |
| ·数据计算方法与分析工具 | 第23-2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39页 |
| ·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 ·不同处理对污染率与成活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继代培养过程中污染材料的二次灭菌 | 第26-27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7-29页 |
| ·不同浓度2,4-D 对种胚诱导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浓度 KT 对慈竹种胚诱导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激素对种胚愈伤组织增殖的影响 | 第29-31页 |
| ·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1-33页 |
| ·不同浓度6-BA对慈竹种胚愈伤分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不同浓度 NAA 对慈竹种胚分化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不同浓度6-BA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浓度 NAA 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激素组合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第35-37页 |
| ·再生植株诱导生根 | 第37-38页 |
| ·生根组培苗的炼苗及移栽 | 第38-39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2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慈竹组织培养条件 | 第39页 |
| ·外植体的选取 | 第39页 |
| ·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39页 |
| ·愈伤诱导的最佳培养基 | 第39页 |
| ·愈伤增殖的最佳培养基 | 第39页 |
| ·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 | 第39页 |
| ·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 | 第39页 |
| ·生根培养 | 第39-40页 |
| ·试管苗移栽基质及养护管理 | 第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 | 第40页 |
| ·慈竹种胚愈伤诱导 | 第40页 |
| ·慈竹种胚丛生芽阶段 | 第40-41页 |
| ·后续的工作计划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 附图 | 第49-50页 |
| 附录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