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六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油水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9页 |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21-41页 |
·工区概况 | 第21-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构造位置 | 第21-22页 |
·地层层序及沉积特征 | 第22-25页 |
·构造特征 | 第25-33页 |
·断裂与局部构造 | 第25-29页 |
·裂缝发育特征 | 第29-30页 |
·古地貌恢复与岩溶特征研究 | 第30-31页 |
·岩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 第31-33页 |
·储层特征 | 第33-38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3-34页 |
·储集体特征研究 | 第34-38页 |
·流体特征 | 第38-41页 |
·地面流体性质 | 第38-40页 |
·地层原油性质 | 第40页 |
·温压系统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溶洞发育规律与缝洞单元划分 | 第41-55页 |
·溶洞发育规律 | 第41-48页 |
·溶洞储层发育特征 | 第41页 |
·溶洞纵向分布特征 | 第41-44页 |
·溶洞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 第44-47页 |
·溶洞的大小 | 第47页 |
·溶洞的充填特征 | 第47-48页 |
·研究区缝洞单元划分 | 第48-55页 |
·缝洞系统划分依据及结果 | 第48页 |
·缝洞单元划分依据及结果 | 第48-55页 |
第四章 典型缝洞单元储层特征与类型划分 | 第55-79页 |
·典型单井缝洞单元储层特征与类型划分 | 第55-62页 |
·TK618—TK618CH缝洞单元 | 第55-59页 |
·TK433缝洞单元 | 第59-62页 |
·典型多井缝洞单元储层特征与类型划分 | 第62-75页 |
·S66井 | 第63-65页 |
·TK604井 | 第65-67页 |
·S88井 | 第67-69页 |
·TK628井 | 第69-71页 |
·TK653井 | 第71-73页 |
·TK627井 | 第73-75页 |
·典型缝洞单元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75-79页 |
第五章 典型缝洞单元油水分布特征 | 第79-96页 |
·典型单井缝洞单元油水分布特征 | 第79-86页 |
·TK618—TK618CH缝洞单元油水分布特征 | 第79-82页 |
·TK433缝洞单元油水分布特征 | 第82-86页 |
·典型多井缝洞单元油水分布特征 | 第86-96页 |
·S66—TK604缝洞单元生产动态特征 | 第86-87页 |
·S66—TK604缝洞单元见水及含水上升特征 | 第87-89页 |
·S66—TK604缝洞单元水样分析结果 | 第89-90页 |
·S66—TK604缝洞单元油水分布模式 | 第90-92页 |
·S66—TK604缝洞单元油水界面分析 | 第92-94页 |
·油井见水原因及稳油控水措施建议 | 第94-96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建议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图 | 第102-107页 |
附表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