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发电设备论文

汽轮机组微波谐振腔湿度测量方法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8页
主要符号表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汽轮机蒸汽湿度、透平油含水率和氢气湿度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4-24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测量第14-18页
     ·透平油含水率(湿度)测量第18-20页
     ·氢气湿度测量第20-23页
     ·论文研究背景第23-24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第24-25页
第二章 微波谐振腔微扰测湿方法第25-41页
   ·前言第25页
   ·汽轮机排汽、含水透平油和湿氢气的介电特性第25-33页
     ·汽轮机排汽的介电特性第25-29页
     ·含水透平油的等效介电常数第29-30页
     ·湿氢气的等效介电常数第30-33页
   ·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量湿度的原理第33-35页
   ·谐振腔工作模式的选取及蒸汽湿度与谐振频率关系第35-40页
     ·谐振腔类型及工作模式的选取第35-36页
     ·湿蒸汽、透平油和湿氢气的湿度与谐振腔频偏关系第36-40页
       ·蒸汽湿度与谐振腔频偏关系第36-38页
       ·透平油含水率与谐振腔频偏关系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湿技术研究第41-58页
   ·引言第41页
   ·湿度的微波谐振腔微扰法测量系统第41-46页
     ·双谐振腔测量系统第41-45页
     ·单谐振腔测量系统第45-46页
   ·工作频率的选择第46-47页
   ·谐振腔的结构设计及优化第47-55页
     ·谐振腔的基本结构第47-48页
     ·谐振腔与矩形波导间耦合结构的设计第48-52页
     ·谐振腔的端部(分隔器)结构第52-55页
   ·谐振腔的高频电磁特性分析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谐振腔湿度测量实验系统第58-81页
   ·引言第58页
   ·湿蒸汽实验系统第58-61页
     ·实验膨胀喷管第58-60页
     ·实验相关参数测量第60-61页
       ·压力温度测量第60页
       ·取样管内凝结水分的清除第60-61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在线测量实验系统第61-76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在线测量实验系统结构第61-63页
     ·不同取样位置取样管处的气动特性分析第63-76页
       ·取样过程的位流计算第63-64页
       ·取样的两相流模拟模型第64-67页
       ·取样管入口处流场数值分析第67-71页
       ·不同取样位置的数值模拟第71-74页
       ·不同取样位置的气动结果分析第74-75页
       ·汽流偏离取样头部进口轴线方向的取样分析第75-76页
   ·透平油实验系统研究第76-79页
     ·汽轮机组油系统含水量分析第76-77页
     ·透平油实验系统第77-79页
       ·油路控制系统第78页
       ·油泵与测量仪表的选型第78-79页
       ·温度控制系统第79页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五章 湿度测量实验研究第81-101页
   ·前言第81页
   ·温控系统性能测试实验第81-82页
     ·实验参数的确定第81页
     ·实验结果第81-82页
   ·温度对透平油测量谐振腔频率影响关系的实验第82-87页
     ·实验参数的确定第82页
     ·实验结果第82-85页
     ·影响谐振腔温度与频偏关系的因素与误差分析第85-87页
   ·透平油含水率与谐振腔频偏关系实验第87-88页
     ·实验参数的确定第87页
     ·测量结果与讨论第87-88页
   ·油-水两相系统(反乳浊液)电学特性分析、研究第88-93页
     ·絮状物因素排除分析第88-89页
     ·W/O 型乳浊液中水的介电常数与谐振腔工作频率关系分析第89页
     ·含水透平油含水率与电阻率测量与分析第89-93页
       ·透平油含水率测量第90-91页
       ·透平油电阻率测量第91-93页
   ·透平油测湿实验分析第93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在线测量工业实验第93-99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测量系统性能实验第93-95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测量实验与分析讨论第95-99页
       ·汽轮机排汽真空状态实验测量第95-96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实验测量第96-98页
       ·汽轮机排汽湿度实验讨论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104页
   ·结论第101-103页
   ·后续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发表第111-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混合模型的机组状态重构及运行优化研究
下一篇:低压电器开关电弧运动机理及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