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小型猪实验动物化 | 第13-17页 |
·世界小型猪资源状况 | 第13-14页 |
·中国小型猪的资源及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实验动物遗传学质量监测 | 第17-19页 |
·实验动物遗传学监测的一般性原则 | 第18页 |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国家标准 | 第18-19页 |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一般形态学标记监测 | 第19-20页 |
·细胞遗传学标记监测 | 第20页 |
·免疫学标记监测 | 第20页 |
·生物化学标记监测 | 第20-21页 |
·分子生物学(DNA markers)遗传监测探讨 | 第21-23页 |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动物遗传质量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23-24页 |
·微卫星标记在群体遗传评估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本试验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39页 |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样品采集 | 第27页 |
·酶和化学试剂 | 第27-28页 |
·引物合成 | 第28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引物 | 第31-32页 |
·PCR反应混合物组成 | 第32页 |
·PCR反应体系优化 | 第32-34页 |
·制胶 | 第34-3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 | 第35页 |
·凝胶照相 | 第35页 |
·数据的的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5-39页 |
·等位基因大小估算 | 第35-36页 |
·统计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52页 |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39页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9页 |
·24个微卫星位点的检测 | 第39-43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在2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 第43-44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在24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 | 第44-45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 第45-46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杂合度分析 | 第46-47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多态信息含量 | 第47-48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的Shannon指数(SI) | 第48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的群体内遗传变异性 | 第48-49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 第49-51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种群的近交系数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2-58页 |
·贵州白香猪群体选育背景 | 第52页 |
·微卫星标记用于动物遗传学检测效果分析 | 第52-53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 第53-54页 |
·贵州白香猪两品系与原产地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可靠性探讨 | 第55-58页 |
·样本数量 | 第55页 |
·微卫星 DNA在群体遗传学分析中的可靠性 | 第55-56页 |
·关于 PCR和聚丙烯酰胺电泳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图版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