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
目录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生态示范区产生的背景 | 第10-11页 |
·生态示范区理论概念及分类 | 第11-13页 |
·生态示范区的概念 | 第11-12页 |
·生态示范区的分类 | 第12-13页 |
·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述评 | 第13-16页 |
·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成果与不足 | 第15-16页 |
·榆中建设生态示范区的重要性 | 第16-18页 |
·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示范区的特殊性 | 第16-17页 |
·榆中创建县域生态示范区(生态县)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榆中县概况 | 第20-25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自然环境 | 第20-21页 |
·地貌 | 第20页 |
·气候 | 第20页 |
·土壤 | 第20-21页 |
·植被 | 第21页 |
·水文 | 第2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22页 |
·行政区划 | 第21页 |
·人口、劳力 | 第21-22页 |
·经济发展 | 第22页 |
·社会基础设施 | 第22页 |
·资源条件 | 第22-23页 |
·矿产资源 | 第22页 |
·旅游资源 | 第22-23页 |
·环境状况 | 第23-25页 |
·生态环境 | 第23-24页 |
·环境污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榆中生态县水平评价 | 第25-38页 |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第25-26页 |
·客观性原则 | 第25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5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25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25页 |
·独立性原则 | 第25-26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26页 |
·评价方法 | 第26-30页 |
·评价体系选取 | 第26-28页 |
·标准值的确定 | 第28页 |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28-30页 |
·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30-32页 |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2-38页 |
第四章 榆中县建设生态县的条件分析 | 第38-42页 |
·优势(Strength) | 第38-39页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潜力大 | 第38页 |
·地理位置优越 | 第38页 |
·拓展空间较大 | 第38-39页 |
·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相比较好 | 第39页 |
·劣势(Weakness) | 第39-40页 |
·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 | 第39页 |
·腹地支撑力较弱 | 第39页 |
·资金缺乏 | 第39-40页 |
·基础设施薄弱 | 第40页 |
·机遇(Opportunity) | 第40-41页 |
·兰州新城向东扩展 | 第40页 |
·国家新时期推行新的发展模式 | 第40页 |
·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 第40页 |
·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 第40-41页 |
·挑战(Threat) | 第41-42页 |
·经济发展面临省内其他市县的竞争 | 第41页 |
·国内生态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榆中生态县建设的依据及思路 | 第42-46页 |
·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42-43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2页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42-43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43页 |
·生态社会学理论 | 第43页 |
·生态县建设的思路 | 第43-46页 |
·榆中生态县建设思路 | 第43-44页 |
·榆中生态县建设重点领域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生态功能区划 | 第46-51页 |
·南部高寒二阴山生态区 | 第48-49页 |
·区内概况 | 第48-49页 |
·发展方向 | 第49页 |
·中部川塬谷生态区 | 第49页 |
·区内概况 | 第49页 |
·发展方向 | 第49页 |
·北部干旱山生态 | 第49-51页 |
·区内概况 | 第49-50页 |
·发展方向 | 第50-51页 |
第七章 榆中生态县建设的对策 | 第51-63页 |
·生态环境子系统建设 | 第51-54页 |
·城镇环境保护与建设 | 第51页 |
·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 | 第51-52页 |
·区域环境保护与建设 | 第52-53页 |
·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 第53-54页 |
·经济发展子系统建设 | 第54-57页 |
·榆中县经济发展对策 | 第54-56页 |
·新兴产业培育及产业发展重点 | 第56-57页 |
·社会发展子系统建设 | 第57-59页 |
·人口发展 | 第57-58页 |
·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 | 第58页 |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58-59页 |
·生态文化建设 | 第59页 |
·榆中生态县保障体系建设 | 第59-63页 |
·法制保障 | 第59-60页 |
·政策保障 | 第60页 |
·科技保障 | 第60-61页 |
·社会保障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