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比例尺度探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的背景与必要性 | 第11-13页 |
·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传统建筑比例尺度研究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本文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理思想概述 | 第20-46页 |
·相关概念的引介 | 第20-23页 |
·中国传统哲理思想 | 第20-22页 |
·关于建筑比例 | 第22页 |
·关于尺度 | 第22-23页 |
·天人合一 | 第23-29页 |
·殷周的“天人合一 | 第23-25页 |
·春秋战国的“天人合一 | 第25-28页 |
·汉朝的“天人合一 | 第28-29页 |
·天人合一建筑观 | 第29页 |
·《周易》哲学 | 第29-37页 |
·《周易》八卦 | 第30-33页 |
·周易“尚中正” | 第33-35页 |
·易“数”文化 | 第35-36页 |
·周易“仁义礼序” | 第36-37页 |
·佛学之思 | 第37-41页 |
·四谛八正道 | 第38-39页 |
·十二因缘 | 第39-40页 |
·佛教宇宙观 | 第40-41页 |
·宋明理学 | 第41-44页 |
·无极与太极 | 第41-42页 |
·“天理” | 第42-43页 |
·宋明理学的影响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原始天地宇宙观与建筑比例 | 第46-66页 |
·建筑宇宙 | 第46-49页 |
·宇宙之时空 | 第46-48页 |
·宇宙的本意 | 第48-49页 |
·宇宙之“形” | 第49-56页 |
·盖天说 | 第49-50页 |
·浑天说 | 第50-51页 |
·建筑盖天之形 | 第51-56页 |
·宇宙模型和建筑比例 | 第56-60页 |
·浑天宇宙模型和建筑比例 | 第56-58页 |
·盖天宇宙模型和建筑比例 | 第58-60页 |
·盘古神话与建筑比例 | 第60-65页 |
·盘古开天辟地的宇宙模型 | 第60-61页 |
·“天、地、人”三才合一表现 | 第6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九五之尊的宫殿建筑 | 第66-84页 |
·中国宫殿建筑文化概述 | 第66-69页 |
·宫殿建筑的崇高地位 | 第66-67页 |
·“家”“国”同构 | 第67-68页 |
·宫殿形制演变 | 第68-69页 |
·唐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比例尺度分析 | 第69-74页 |
·含元殿复原 | 第69-71页 |
·含元殿比例尺度分析 | 第71-74页 |
·明清北京紫禁城外朝比例尺度分析 | 第74-82页 |
·紫禁城空间序列分析 | 第75-77页 |
·紫禁城外朝宫院比例分析 | 第77-79页 |
·太和殿立面构图“形”与“势”分析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人间天上的明堂、宗庙建筑 | 第84-102页 |
·明堂 | 第84-90页 |
·汉长安明堂(辟雍)格局分析 | 第84-87页 |
·汉长安明堂(辟雍)比例尺度 | 第87-90页 |
·坛庙 | 第90-94页 |
·拜地祭祀与社稷坛 | 第90-91页 |
·明清北京社稷坛之“社” | 第91-93页 |
·明清社稷坛拜殿分析 | 第93-94页 |
·宗教建筑 | 第94-101页 |
·宗教建筑概况 | 第94-95页 |
·佛教建筑中国化 | 第95-96页 |
·佛光寺大殿比例尺度分析 | 第96-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阴阳相通的陵寝、居住建筑 | 第102-118页 |
·陵寝 | 第102-105页 |
·始皇陵概况 | 第102-104页 |
·始皇陵九层之台陵上享堂 | 第104-105页 |
·始皇陵九层之台陵上享堂哲理分析 | 第105页 |
·民居 | 第105-116页 |
·民居形制 | 第106-107页 |
·合院民居的哲理精神 | 第107-108页 |
·压白尺法 | 第108-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结论 | 第118-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附录一:插图索引 | 第132-134页 |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