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 ·河流弧菌 | 第12页 |
| ·石斑鱼 | 第12-13页 |
| ·石斑鱼养殖业的发展 | 第12页 |
| ·石斑鱼主要病害 | 第12-13页 |
| ·细菌粘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细菌体外粘附方法 | 第14页 |
| ·影响细菌粘附因素 | 第14-16页 |
| ·温度 | 第15页 |
| ·pH 值 | 第15页 |
| ·起始菌浓度 | 第15页 |
| ·离子浓度 | 第15页 |
| ·孵育时间 | 第15页 |
| ·碳水化合物 | 第15页 |
| ·细菌本身活力 | 第15-16页 |
| ·肠道细菌粘附定植 | 第16页 |
| ·肠道细菌移位和细菌体内动态分布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GFP 的生化性质 | 第17页 |
|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优点 | 第17-18页 |
| ·GFP 基因标记的方式 | 第18页 |
| ·GFP 的应用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粘液粘附作用研究 | 第20-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青石斑鱼体表粘液制备 | 第21页 |
| ·试验菌株的培养与放射性标记 | 第21-22页 |
|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测定 | 第22页 |
| ·体外粘附试验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 ·结果 | 第23-26页 |
|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与菌数的关系 | 第23页 |
| ·不同培养条件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第23-24页 |
| ·菌浓度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第24-25页 |
| ·营养饥饿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第25页 |
| ·抗体处理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培养阶段对河流弧菌粘附的影响 | 第26页 |
| ·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粘液粘附特性研究 | 第28-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8-30页 |
| ·青石斑鱼体表粘液制备 | 第30页 |
| ·试验菌株的培养与放射性标记 | 第30页 |
|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测定 | 第30页 |
| ·体外粘附试验 | 第30页 |
| ·粘液经不同处理后河流弧菌的粘附作用测定 | 第30-31页 |
|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 ·结果 | 第31-35页 |
| ·标记菌的放射活性与菌浓度的关系 | 第31-32页 |
| ·粘液的不同处理对河流弧菌粘附作用的影响 | 第32-35页 |
| ·讨论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河流弧菌中表达 | 第37-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37-39页 |
|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河流弧菌的构建 | 第39-41页 |
| ·重组蛋白的表达鉴定 | 第41页 |
| ·结果 | 第41-45页 |
| ·PCR 扩增EGFP 基因 | 第41-42页 |
| ·pMD18-T-EGFP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 ·pET32a-EGFP-BL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3页 |
| ·pET32a-EGFP 质粒热击法V.fluvialis 的转化 | 第43页 |
| ·荧光显微镜下的重组河流弧菌细胞 | 第43-44页 |
| ·紫外灯下的重组河流弧菌菌落 | 第44页 |
| ·重组菌V.fluvialis-EGFP 的稳定性 | 第44页 |
| ·重组菌V.fluvialis-EGFP 的荧光强度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肠道的粘附定植作用 | 第47-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方法 | 第48-50页 |
| ·结果 | 第50-55页 |
| ·青石斑鱼肠道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 | 第50-53页 |
| ·青石斑鱼肠道脂肪酶活力 | 第53-55页 |
| ·讨论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 附录 | 第68-6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