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抛光磨粒场形态与温度特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 ·磨粒场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 ·磨粒场的定义 | 第10-11页 |
| ·微粒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频闪摄影技术概述 | 第15-16页 |
| ·频闪摄影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频闪摄影技术在磨粒场研究中的优点 | 第18页 |
| ·温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温度研究的常用方法 | 第18-19页 |
| ·抛光中温度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平台 | 第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2章 磨粒磨损特性 | 第22-31页 |
| ·磨料简介 | 第22-26页 |
| ·磨料及其性质 | 第22-23页 |
| ·磨料的分类和品种 | 第23-24页 |
| ·普通磨料的性质 | 第24-26页 |
| ·磨料磨损机理 | 第26页 |
| ·磨粒大小对抛光的影响 | 第26-28页 |
| ·磨粒硬度对抛光的影响 | 第28页 |
| ·温度对抛光的影响 | 第28-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磨粒场试验平台研究 | 第31-46页 |
| ·基于机器人技术的抛光系统 | 第31-34页 |
| ·机器人系统 | 第31-32页 |
| ·本试验机器人抛光系统 | 第32-34页 |
| ·频闪摄影技术系统 | 第34-39页 |
| ·频闪摄影成像原理 | 第34-36页 |
| ·本试验频闪摄影系统 | 第36-38页 |
| ·频闪摄影仪外围工作台 | 第38-39页 |
| ·气囊抛光技术系统 | 第39-45页 |
| ·气囊抛光加工原理 | 第40-41页 |
| ·气囊抛光材料去除理论 | 第41-42页 |
| ·气囊抛光面型控制 | 第42-44页 |
| ·气囊抛光边缘控制 | 第44页 |
| ·本试验气囊抛光系统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抛光时磨粒运动轨迹的研究 | 第46-55页 |
| ·试验原理 | 第46-49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9-54页 |
| ·工件表面为平面 | 第49-53页 |
| ·凹凸面和平面的比较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5章 抛光时磨粒分布的研究 | 第55-63页 |
| ·试验原理 | 第55页 |
| ·不同下压量下的磨粒分布研究 | 第55-59页 |
| ·试验结果 | 第55-58页 |
|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 ·不同抛光方式下的磨粒分布研究 | 第59-62页 |
| ·试验结果 | 第60-61页 |
| ·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6章 抛光区温度特性研究 | 第63-69页 |
| ·试验原理 | 第63-64页 |
| ·试验结果 | 第64-67页 |
| ·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69-71页 |
|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 ·未来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