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引言 | 第7-9页 |
| ·课题来源或选题依据、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7-8页 |
|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预期成果及学术价值 | 第8页 |
| ·本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实施方案(含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论证 | 第8-9页 |
| 2 天人合一精神 | 第9-13页 |
| ·什么是天人合一 | 第9-10页 |
| ·怎样做到天人合一 | 第10页 |
| ·天人合一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及其在中国艺术上理论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 ·天人合一精神在历史上的意义 | 第12-13页 |
| 3 祭天法祖中的人性苏醒 | 第13-17页 |
| ·概述中国古青铜器在历史上的发展 | 第13页 |
| ·商代青铜器艺术狞历之美 | 第13-14页 |
| ·周以后青铜器艺术天人合一精神中的人性的复苏 | 第14-15页 |
| ·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进步 | 第15-17页 |
| 4 厚德载物的神玉情结 | 第17-20页 |
| ·概述中国早期玉文化 | 第17页 |
| ·中国古人对玉的特殊和复杂的情感 | 第17-18页 |
| ·汉代玉器雕刻艺术 | 第18页 |
| ·中国早期玉器的天人合一精神 | 第18-20页 |
| 5 视死如生的浪漫主义俑怀 | 第20-24页 |
| ·简述汉唐明器陶瓷雕刻艺术特征 | 第20页 |
| ·汉俑生存的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 ·汉俑的艺术风格对楚文化的继承 | 第21页 |
| ·唐三彩艺术特征 | 第21-22页 |
| ·唐三彩的浪漫主义精神 | 第22-23页 |
| ·唐三彩艺术的中和美 | 第23页 |
| ·唐三彩的天人合一精神 | 第23-24页 |
| 6 以气驭形的真如之体 | 第24-28页 |
| ·对比西方概述中国的陵墓雕刻艺术及其造型法则 | 第24-25页 |
| ·汉霍去病墓石刻群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 | 第25页 |
| ·中国南北朝及唐代守陵石兽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 | 第25-26页 |
| ·唐昭陵六骏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 | 第26-28页 |
| 7 普渡众生的大自在境界 | 第28-31页 |
| ·概述中国佛教石窟雕刻 | 第28页 |
| ·佛教石窟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 第28-29页 |
| ·佛教石窟雕刻艺术“大自在“的境界 | 第29-31页 |
| 8 意韵深长的民间装饰趣味 | 第31-35页 |
| ·中国民间民俗装饰雕刻艺术的繁荣及艺术特征 | 第31页 |
| ·中国明清民俗砖雕、石雕艺术题材及艺术手法 | 第31-32页 |
| ·阴阳五行在明清民俗砖雕艺术的应用 | 第32-33页 |
| ·明清民俗装饰雕刻艺术观念价值的剖析 | 第33-34页 |
| ·明清民俗装饰雕刻的天人合一精神 | 第34-35页 |
| 9 结语 | 第35-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