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1.临床资料 | 第15-19页 |
1.1 诊断标准 | 第15-17页 |
1.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页 |
1.1.2 西医分期标准 | 第15页 |
1.1.3 中医辨证分型 | 第15-16页 |
1.1.4 气阴两虚症候评分表 | 第16-17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1.4 退出标准 | 第18-19页 |
1.4.1 剔除标准 | 第18页 |
1.4.2 脱落标准 | 第18页 |
1.4.3 脱落处理 | 第18-19页 |
2.治疗方法 | 第19-24页 |
2.1 入组病例的一般处理 | 第19页 |
2.2 研究治疗措施 | 第19-21页 |
2.2.1 药品组成、来源及分配 | 第19页 |
2.2.2 药品外包装 | 第19-20页 |
2.2.3 药品申领及发放 | 第20页 |
2.2.4 药品清点及依从性评估 | 第20-21页 |
2.2.5 药品管理 | 第21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2.3.1 一般观察指标 | 第21-22页 |
2.3.2 主要指标观察 | 第22页 |
2.3.3 次要指标观察 | 第22页 |
2.3.4 安全指标 | 第22页 |
2.3.5 血清标本的留取保存与检测 | 第22页 |
2.4 观察时间点及观察时间窗 | 第22页 |
2.5 疗效与安全 | 第22-23页 |
2.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第23页 |
2.5.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页 |
2.6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 | 第23-24页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3.结果 | 第24-35页 |
3.1 基线数据比较 | 第24-25页 |
3.1.1 性别、年龄结构 | 第24-25页 |
3.1.2 治疗前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尿微量白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免疫细胞、血清胱抑素C、血清视黄醇及visfatin水平、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第25页 |
3.2 治疗前后两组指标比较 | 第25-35页 |
3.2.1 治疗前后两组的蛋白尿相关数据比较 | 第25-26页 |
3.2.2 治疗前后两组免疫细胞水平比较 | 第26-27页 |
3.2.3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 | 第27-28页 |
3.2.4 治疗前后两组血清内脂素质水平比较 | 第28-29页 |
3.2.5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9页 |
3.2.6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3.2.7 血常规数据比较 | 第30-31页 |
3.2.8 肝功能数据比较 | 第31-33页 |
3.2.9 肾功能数据比较 | 第33-35页 |
3.3 研究过程中剔除病例 | 第35页 |
4.分析与讨论 | 第35-53页 |
4.1 现代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认识与治疗 | 第35-42页 |
4.2 黄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在DN中的治疗和应用及VF研究进展 | 第42-53页 |
4.2.1 黄芪汤及其有效成分在DN中的治疗和应用 | 第42-51页 |
4.2.2 黄芪汤治疗DN的可能机制 | 第51-53页 |
5.结论 | 第53页 |
6.限制与不足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70页 |
附录一 专业相关综述 高尿酸血症相关性慢性肾脏病近 10 年中西医诊疗进展 | 第70-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二 伦理审查申请 | 第76-78页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告知页 | 第78-83页 |
附录四 病例报告表 | 第83-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