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1.1 临床资料 | 第14-15页 |
1.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1.2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1.3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1.1.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1.5 剔除标准 | 第14-15页 |
1.1.6 脱落依据 | 第15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5-18页 |
1.2.1 样本量估计 | 第15页 |
1.2.2 病例分组 | 第15页 |
1.2.3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1.2.4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6页 |
1.2.5 疗效评价 | 第16页 |
1.2.6 安全性评价 | 第16-17页 |
1.2.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2 结果 | 第18-26页 |
2.1 病历资料分析 | 第18页 |
2.2 基线比较分析 | 第18-21页 |
2.2.1 性别 | 第18-19页 |
2.2.2 年龄 | 第19页 |
2.2.3 病程 | 第19-20页 |
2.2.4 病情 | 第20-21页 |
2.3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 第21-25页 |
2.3.1 治疗前后UPDRS III积分比较(X ±S,分) | 第21-22页 |
2.3.2 治疗前后UPDRS IV-A积分比较(Md±QR,分) | 第22-23页 |
2.3.3 治疗前后AIMS积分比较(Md±QR,分) | 第23-24页 |
2.3.4 治疗前后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量表积分比较(Md±QR,分) | 第24-25页 |
2.3.5 治疗前后UPDRS III+IV-A总积分疗效比较 | 第25页 |
2.3.6 治疗前后AIMS积分疗效比较 | 第25页 |
2.3.7 治疗前后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量表积分疗效比较 | 第25页 |
2.4 安全性分析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34页 |
3.1 西医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认识 | 第26-27页 |
3.1.1 西医病因及危险因素 | 第26页 |
3.1.2 发病机制 | 第26页 |
3.1.3 西医治疗 | 第26-27页 |
3.2 中医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认识 | 第27-29页 |
3.2.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27-28页 |
3.2.2 中医治疗 | 第28-29页 |
3.3 止颤颗粒方药解析 | 第29-31页 |
3.3.1 学术思想及组方特点 | 第29-30页 |
3.3.2 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分析 | 第30-31页 |
3.4 止颤颗粒的临床疗效总结 | 第31-33页 |
3.4.1 止颤颗粒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2 止颤颗粒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3 止颤颗粒对中医颤证的影响 | 第33页 |
3.5 不足与展望 | 第33-34页 |
4 结论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 | 第40-53页 |
附录1 :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异动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40-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附录2 :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III和 IV-A(UPDRS III、IV-A) | 第49-51页 |
附录3 :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 | 第51-52页 |
附录4 :中医老年颤证功能障碍量表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