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及技术路线 | 第16-24页 |
1 相关概念定义 | 第16页 |
1.1 局部疼痛感的操作性定义 | 第16页 |
1.2 中药湿热敷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 第16页 |
2 文献回顾 | 第16-22页 |
2.1 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发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 | 第16-17页 |
2.2 静脉输液10%氯化钾的必要性及输注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 | 第17-18页 |
2.3 中西医干预静脉输液引起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 | 第18-20页 |
2.4 中医护理技术在静脉输液引起疼痛干预中的优势 | 第20-22页 |
2.5 文献回顾总结 | 第22页 |
3 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4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中药湿热敷经验方的验证 | 第24-31页 |
1 经验方来源 | 第24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1 文献查阅法 | 第24页 |
3.2 专家小组会议 | 第24-26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6-30页 |
4.1 文献查阅结果 | 第26-28页 |
4.2 小组讨论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5 研究结论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中药湿热敷在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中应用的护理操作流程优化 | 第31-3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2.1 头脑风暴人员纳入 | 第31页 |
2.2 头脑风暴内容 | 第31-33页 |
2.3 头脑风暴讨论议程 | 第33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3-34页 |
4 研究结论 | 第34-36页 |
第四部分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临床研究 | 第36-6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2.1 研究设计 | 第36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2.3 干预方法 | 第37-38页 |
2.4 研究工具与指标 | 第38-39页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第39页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9-40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40页 |
2.8 伦理保护的措施 | 第40页 |
3 结果 | 第40-55页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性检验 | 第40-43页 |
3.2 三组患者临床研究结果 | 第43-5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5-62页 |
4.1 中药湿热敷的作用机制 | 第55-56页 |
4.2 中药湿热敷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含有10%氯化钾溶液引起局部疼痛的作用 | 第56-58页 |
4.3 中药湿热敷对疼痛引起心率血压变化的间接影响 | 第58-59页 |
4.4 中药湿热敷改善患者输液依从性的影响 | 第59页 |
4.5 中药湿热敷组患者的满意度 | 第59-60页 |
4.6 中药湿热敷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第60页 |
4.7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 第60-62页 |
第五部分 总结 | 第62-64页 |
1 本研究的结论 | 第62页 |
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第62-64页 |
2.1 创新性 | 第62页 |
2.2 局限性 | 第62页 |
2.3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附录一 文献综述(全文) 药物引起静脉局部疼痛感的临床应用研究探讨 | 第72-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全文) | 第79-85页 |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85-86页 |
附录四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特殊药物 | 第86-88页 |
附录五 调查问卷 | 第88-96页 |
附录六 伦理审查审批件 | 第96-97页 |
附录七 知情同意书 | 第9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