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侦查监督制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侦查监督制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侦查监督研究的起点——相关概念的厘定 | 第15-33页 |
·侦查监督的概念 | 第15-26页 |
·侦查(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5-21页 |
·“监督”的法律内涵及制度化功能 | 第21-23页 |
·侦查监督的理性界定 | 第23-26页 |
·侦查监督的主体和对象 | 第26-29页 |
·侦查监督的主体 | 第26-27页 |
·侦查监督的对象 | 第27-28页 |
·侦查监督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实质 | 第28-29页 |
·侦查监督权的配置 | 第29-31页 |
·侦查监督权的权限范围 | 第30-31页 |
·侦查监督权的保障 | 第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我国现行侦查监督制度 | 第33-43页 |
·我国当下侦查监督的模式 | 第33-35页 |
·对公安机关侦查行为进行监督的模式 | 第33页 |
·对检察机关自侦行为的监督模式 | 第33-35页 |
·我国侦查监督权的配置情况 | 第35-39页 |
·侦查机关侦查权的配置 | 第35页 |
·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权的配置 | 第35-39页 |
·我国现行侦查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侦查监督模式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侦查监督权配置上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第4章 域外侦查监督制度考察 | 第43-48页 |
·大陆法系侦查监督制度考察 | 第43-44页 |
·法官对侦查行为的司法审查 | 第43-44页 |
·检察官对侦查行为的引导监督 | 第44页 |
·英美法系侦查监督制度考察 | 第44-46页 |
·侦查监督的行政控制 | 第44-45页 |
·侦查监督的司法控制 | 第45-46页 |
·两大法系侦查监督制度的启示 | 第46-48页 |
第5章 我国侦查监督模式的现实选择 | 第48-57页 |
·“以法院为核心的司法审查”之于我国的不现实 | 第48-49页 |
·“内部控制模式”不能成为主要监督模式 | 第49-50页 |
·“检察引导侦查”构想违背监督的本质 | 第50-51页 |
·“汉阳模式”及“自侦案件逮捕上级审批模式”的现实意义 | 第51-52页 |
·汉阳模式考察 | 第51页 |
·“自侦案件逮捕上级审批模式”评析 | 第51-52页 |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侦查监督新模式 | 第52-57页 |
·该模式的内容 | 第52-53页 |
·该模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第53-56页 |
·构建此种模式应注重的问题 | 第56-57页 |
第6章 选定模式下侦查监督权的重新配置 | 第57-62页 |
·完善侦查监督方法体系 | 第57-58页 |
·填补侦查监督的真空地带,扩大侦查监督的范围 | 第58-59页 |
·确定强制性侦查措施的司法审查权 | 第59-61页 |
·加强侦查监督效果的刚性保障 | 第61-62页 |
·建立侦查监督的纠错机制和惩戒制度 | 第61页 |
·在检察院设立受理申诉和控告机构 | 第61-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