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设计范式、流程、方法分析研究--以安康市“江南一品花园”项目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缘起 | 第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设计范式 | 第10-11页 |
·设计流程 | 第11-12页 |
·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概念和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住区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37页 |
·住区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展望 | 第17-29页 |
·古代社会居住模式的演变 | 第17-19页 |
·近代社会居住模式的演变 | 第19-21页 |
·当代社会居住模式的发展与展望 | 第21-29页 |
·社会转型 | 第22页 |
·社会阶层化 | 第22页 |
·市场化和住房私有化 | 第22-23页 |
·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 | 第23-24页 |
·住区变迁 | 第24页 |
·新出现的居住模式 | 第24-29页 |
·住区居住行为解析 | 第29-30页 |
·住区居住空间解析 | 第30-36页 |
·外部空间解析 | 第30-34页 |
·内部空间解析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住区设计范式 | 第37-47页 |
·通常的住区设计范式 | 第37-41页 |
·住区设计范式新总结 | 第41-46页 |
·阿西莫的范式 | 第41-42页 |
·操作性范式 | 第42页 |
·可辩护规划范式 | 第42-44页 |
·可辩护规划方法框架对住区设计的指导 | 第44-46页 |
·可辩护规划方法框架的正向运用 | 第44页 |
·可辩护规划方法框架的反向运用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住区设计流程 | 第47-53页 |
·住区设计流程简图 | 第47页 |
·设计阶段划分 | 第47页 |
·导入策划的研究和分析阶段 | 第47-50页 |
·信息收集 | 第48页 |
·市场评估 | 第48-49页 |
·概念设计 | 第49页 |
·概念设计模型 | 第49-50页 |
·方案设计阶段 | 第50-51页 |
·初步设计阶段 | 第51页 |
·施工图设计阶段 | 第51页 |
·设计文件使用阶段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安康市“江南一品花园” | 第53-72页 |
·参与者分析 | 第53-55页 |
·“江南一品花园”项目设计范式分析 | 第55-56页 |
·策划研究分析 | 第56-60页 |
·策划构思分析 | 第56-58页 |
·现状的分析 | 第58-60页 |
·规划设计分析 | 第60-66页 |
·规划总体构思原则 | 第60页 |
·总平面布局规划 | 第60-62页 |
·道路交通体系 | 第62-63页 |
·城市道路景观 | 第63-64页 |
·开放空间绿化系统 | 第64-65页 |
·公共设施规划 | 第65-66页 |
·竖向设计 | 第66页 |
·建筑设计分析 | 第66-69页 |
·户型设计 | 第66-67页 |
·配套设施 | 第67页 |
·建筑空间处理 | 第67-68页 |
·建筑类型 | 第68页 |
·建筑形式 | 第68页 |
·公共建筑设计 | 第68-69页 |
·科技含量 | 第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六章 住区设计方法 | 第72-96页 |
·参与者 | 第72-75页 |
·通常意义的参与者 | 第72-73页 |
·使用者参与 | 第73-75页 |
·行业工具 | 第75-82页 |
·设计语言 | 第75-77页 |
·设计依据 | 第77-78页 |
·设计手法 | 第78-82页 |
·住区设计策划方法 | 第82-87页 |
·外部条件的调查与把握方法 | 第82-83页 |
·内部条件的调查与把握方法 | 第83-84页 |
·空间构想 | 第84-86页 |
·技术构想 | 第86-87页 |
·住区空间设计 | 第87-95页 |
·交通 | 第87页 |
·开放空间 | 第87-89页 |
·建筑物 | 第89-93页 |
·住区空间如何生成 | 第93-94页 |
·住区空间结构模式建立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图录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