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氯苯降解菌CB-2的降解特性及质粒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0页
   ·氯苯及氯苯类化合物第11页
   ·物理化学法处理氯苯废水的研究第11-12页
     ·化学氧化法第11页
     ·催化氧化法第11-12页
     ·吸附法第12页
     ·超声波降解第12页
   ·生物法降解氯苯第12-18页
     ·降解氯苯的微生物资源第13-15页
     ·微生物降解氯苯的遗传学机制第15-16页
     ·微生物降解代谢氯苯的机制第16-18页
       ·氯代芳香化合物的氧化脱氯机理[31]第16-17页
       ·氯苯类化合物的还原脱氯机制第17页
       ·共代谢第17-18页
   ·质粒消除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利用消除剂对菌株质粒的消除第18页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第18页
       ·嵌合染料第18页
     ·控制菌体的生理状态或生长条件对质粒的消除第18-19页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氯苯降解菌CB-2 的降解特性研究第20-30页
   ·实验材料第20页
     ·培养基第20页
     ·药品与试剂第20页
     ·实验仪器第20页
   ·实验方法第20-22页
     ·菌种的分离第20-21页
     ·菌种的鉴定第21页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第21页
       ·16SrDNA 鉴定第21页
     ·菌种生长曲线与氯苯含量的测定第21页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1页
       ·氯苯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1页
       ·氯苯含量的测定第21页
     ·抗性实验第21-22页
     ·氯苯降解菌最佳降解条件的测定第22页
       ·底物浓度对菌株降解氯苯影响的测定第22页
       ·温度对菌株降解氯苯影响的测定第22页
       ·pH 值对菌株降解氯苯影响的测定第22页
       ·摇床转速对菌株降解氯苯影响的测定第22页
       ·接菌量对菌株降解氯苯影响的测定第22页
   ·结果与讨论第22-29页
     ·菌种的分离第22页
     ·菌种的鉴定第22-25页
       ·形态学鉴定第22-24页
       ·生理生化鉴定第24页
       ·CB-2 的16SrDNA 序列分析第24-25页
     ·氯苯降解菌CB-2 利用氯苯的生长情况和对氯苯的降解第25-26页
     ·氯苯降解菌CB-2 对抗生素的抗性实验第26页
     ·底物浓度对氯苯降解菌CB-2 降解氯苯的影响第26-27页
     ·温度对氯苯降解菌CB-2 降解氯苯的影响第27-28页
     ·pH 值对氯苯降解菌CB-2 降解氯苯的影响第28页
     ·摇床转速对氯苯降解菌CB-2 降解氯苯的影响第28-29页
     ·接菌量对氯苯降解菌CB-2 降解氯苯的影响第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氯苯降解菌CB-2质粒特性的研究第30-39页
   ·实验材料第30页
     ·培养基第30页
     ·药品与试剂第30页
     ·实验仪器第30页
   ·实验方法第30-33页
     ·氯苯降解菌CB-2 质粒检测方法第30-31页
     ·质粒提取方法第31页
       ·碱裂解提取方法第31页
       ·SDS 提取方法第31页
       ·煮沸提取法第31页
     ·质粒消除方法第31-32页
     ·质粒消除后氯苯降解菌CB-2 对抗生素抗性的测定第32页
     ·质粒消除后氯苯降解菌CB-2 对氯苯耐受力的测定第32页
     ·质粒消除后氯苯降解菌CB-2 对氯苯降解率的测定第32页
     ·质粒的转化第32页
     ·转化子对氯苯降解率的测定第32-33页
   ·结果与讨论第33-38页
     ·氯苯降解菌CB-2 质粒的检测第33页
     ·质粒提取方法的比较第33-34页
     ·质粒消除方法的比较第34-35页
     ·质粒消除后氯苯降解菌CB-2 对抗生素抗性的变化第35-36页
     ·质粒消除后氯苯降解菌CB-2 对氯苯耐受力的变化第36页
     ·质粒消除后氯苯降解菌CB-2 对氯苯降解率的变化第36-37页
     ·质粒的转化第37页
     ·转化子对氯苯的降解率第37-38页
   ·小结第38-39页
结论与展望第39-41页
 (一) 本论文研究结论第39-40页
 (二) 本研究有待深入的内容第40-41页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45-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磷农药乐果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研究
下一篇:不同摩托车尾气对小白鼠部分脏器形态学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