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清代哲学(1644~1840年)论文

张履祥与清初理学的转向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1-13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选题意义第12-13页
   ·研究现状与写作思路第13-19页
     ·研究现状第13-17页
     ·写作思路第17-19页
   ·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第19-23页
     ·论文结构第19-21页
     ·创新之处第21-23页
第2章 明清鼎革之中的张履祥第23-53页
   ·明清之际的社会文化与张履祥的人生境遇第23-30页
     ·明清之际的社会文化第23-24页
     ·末世与乱世——张履祥眼中的明清之际第24-25页
     ·张履祥贫病的一生第25-29页
     ·张履祥对人生的回顾第29-30页
   ·遗世与济世——对张履祥独特身份的考察第30-53页
     ·张履祥的身份变化及其对明、清两朝的态度第30-33页
     ·明之遗民的遗世一面第33-40页
     ·清之大儒的济世一面第40-47页
     ·张履祥的名节观与出处观第47-49页
     ·在遗世与济世之间的张履祥第49-53页
第3章 张履祥与明清之际的尊朱辟王、崇实黜虚学风第53-70页
   ·张履祥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与对王学的批判第53-62页
     ·张履祥由王返朱的心路历程第53-56页
     ·张履祥对王学的批判第56-61页
     ·张履祥与明清之际尊朱辟王学风第61-62页
   ·张履祥的“实学”与清初学术的由虚返实第62-70页
     ·明清鼎革与清初学术的由虚返实第63-64页
     ·张履祥对晚明空虚学风的批判第64-65页
     ·张履祥的“实学”第65-70页
第4章 张履祥躬行实践的理学第70-96页
   ·从立志到躬行——张履祥的理学践履过程第70-88页
     ·立志第70-78页
     ·躬行第78-86页
     ·志存《西铭》,行准《中庸》第86-88页
   ·张履祥治生与修身相结合的道德实践第88-96页
     ·治生为先第88-89页
     ·勤俭务本,耕读相兼第89-93页
     ·德业交养:治生与修身的结合第93-96页
第5章 张履祥“敬义夹持”的工夫论转向第96-117页
   ·从“主静”到“主敬”第96-105页
     ·“主静”与“主敬”第97-100页
     ·“存养”与“省察”第100-104页
     ·“居敬”与“穷理”第104-105页
   ·从“穷理”到“约礼”第105-113页
     ·“居敬穷理”与“博文约礼”第105-107页
     ·礼与理、礼与义关系辨析及“集义”、“徙义”工夫第107-109页
     ·博文穷理,归之德性第109-110页
     ·知礼为先,知礼成性第110-113页
   ·敬义夹持第113-117页
第6章 张履祥与“杨园学派”第117-137页
   ·所谓“杨园学派”第117-123页
     ·“杨园学派”考辨第117-118页
     ·张履祥与友人的相互砥砺第118-122页
     ·张履祥与弟子的教学相长第122-123页
   ·张履祥交游考第123-137页
     ·学侣第123-127页
     ·同调第127-131页
     ·门人第131-132页
     ·私淑第132-137页
第7章 张履祥在清初理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第137-165页
   ·从张履祥、吕留良到陆陇其——清初尊朱辟王思潮中一条主线第137-155页
     ·张履祥与吕留良交游考及他们辟王学、兴程朱之实践第137-145页
     ·吕留良与陆陇其交游考及思想之影响第145-153页
     ·张履祥、吕留良、陆陇其与清初“尊朱辟王”思潮第153-155页
   ·从学术史看张履祥与清初理学的转向第155-165页
     ·张履祥对明末清初学术及自身责任的认识第155-157页
     ·张履祥在清初理学转向中的作用第157-161页
     ·清初理学转向的意义第161-165页
余论第165-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1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71-172页
附录B 张履祥年谱要略第172-177页
附录C 明末清初理学转向大事年表第177-188页
致谢第188-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世基督教与日本文明的冲突与融和
下一篇:庄子无为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