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证券集团诉讼概述 | 第8-11页 |
第一节 证券集团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 第8页 |
一、证券集团诉讼的概念 | 第8页 |
二、证券集团诉讼的特征 | 第8页 |
第二节 证券集团诉讼的功能与价值 | 第8-11页 |
一、效率性功能 | 第8-9页 |
二、诉的形成功能 | 第9页 |
三、公正性功能 | 第9-10页 |
四、公益性功能 | 第10页 |
五、司法介入公共政策功能 | 第10-11页 |
第二章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考察 | 第11-15页 |
第一节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制度实施的效果 | 第11-12页 |
一、证券集团诉讼使得大量小额的诉讼请求得以实现 | 第11页 |
二、证券集团诉讼具有更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11页 |
三、证券集团诉讼可以平等地保护所有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 第11-12页 |
四、证券集团诉讼可以加大证券欺诈成本、阻却市场不当行为 | 第12页 |
第二节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缺陷及其规制 | 第12-15页 |
一、诉讼周期较长、结案率低 | 第12页 |
二、原告集团代表或律师的选任困难 | 第12-13页 |
三、原告集团的律师有可能进行投机性诉讼或和解 | 第13页 |
四、巨大的诉讼成本和赔偿支出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 第13页 |
五、过度好讼的社会文化 | 第13-15页 |
第三章 我国证券集团诉讼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 第15-20页 |
第一节 我国证券集团诉讼最主要的诉讼形式——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15-16页 |
一、代表人诉讼要件 | 第15页 |
二、代表人诉讼的审理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与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制度比较 | 第16-18页 |
一、确定当事人人数范围的程序不同——选择加入(Opt-in)与选择退出(Opt-out) | 第16页 |
二、判决效力的扩张不同 | 第16页 |
三、诉讼代表人的产生方式不同——明示授权与默示授权 | 第16-17页 |
四、诉讼代表人的权限与接受监督的方式不同 | 第17页 |
五、原告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 | 第17页 |
六、律师诉讼成本及收费方式不同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司法实践 | 第18-20页 |
一、法院不恰当的限制诉的合并行使诉的分离等权力 | 第18页 |
二、代表人诉讼制度被法院不恰当地限制适用 | 第18-19页 |
三、最高法院的司法政策导致代表人诉讼在解决证券群体纠纷中地位降低 | 第19-20页 |
第四章 中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完善 | 第20-33页 |
第一节 美国式证券集团诉讼对中国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一、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与在中国上市的美国公司的影响 | 第20页 |
二、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21-23页 |
一、我国学界关于代表人诉讼改革的主要观点 | 第21-22页 |
二、改变代表人诉讼的分类 | 第22-23页 |
三、允许律师承担群体成员的确定工作 | 第23页 |
第三节 对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相关制度的借鉴 | 第23-33页 |
一、对制约我国采用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制度的障碍分析 | 第23-28页 |
二、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相关制度的选择 | 第28-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注释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