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国内外熵理论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 ·生产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 第16-25页 |
| ·从福特制制造系统到丰田生产方式的演变 | 第16-18页 |
| ·福特制制造系统的兴衰 | 第16-17页 |
| ·福特制制造系统与丰田生产方式的异同点 | 第17-18页 |
| ·与丰田生产方式相关的两个关键词 | 第18页 |
| ·精益生产方式理论与技术体系 | 第18-25页 |
| ·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 | 第19-21页 |
| ·自働化 | 第21-23页 |
| ·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 | 第23-24页 |
| ·精益生产方式逻辑结构图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管理熵理论与生产系统总熵构成 | 第25-35页 |
| ·熵与耗散结构基础理论 | 第25-30页 |
| ·熵理论与熵增定律 | 第25-26页 |
| ·熵理论的泛化及启示 | 第26-28页 |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8-30页 |
| ·管理熵与管理耗散结构理论 | 第30-31页 |
| ·基于管理熵理论的生产系统的特征 | 第31-32页 |
| ·生产系统的总熵构成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基于熵理论的精益改善方法与实施体系 | 第35-53页 |
| ·生产系统输入负熵的必要性分析 | 第35-37页 |
| ·基于熵理论的精益改善方法及实施体系 | 第37-48页 |
| ·生产系统熵增效应分析 | 第37-38页 |
| ·实施均衡生产以消除系统熵增根源 | 第38-40页 |
| ·实施拉动式生产降低系统时间熵值 | 第40-43页 |
| ·改善设备布局降低系统空间熵值 | 第43-47页 |
| ·通过自働化和培养多能工来消除系统人员流熵增 | 第47-48页 |
| ·基于熵理论的精益改善方法及实施体系评价方法 | 第48-53页 |
| ·基于熵理论的精益改善方法及实施体系小结 | 第48-49页 |
| ·基于时间熵理论的精益改善实施体系评价方法 | 第49-53页 |
| 第五章 K公司对基于熵理论的精益改善及实施体系的应用 | 第53-61页 |
| ·K公司概况 | 第53页 |
| ·K公司对基于熵理论的精益实施体系的应用 | 第53-57页 |
| ·K公司实施基于熵理论的精益改善体系的效果分析 | 第57-6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 ·全文总结 | 第61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