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1 大多数海洋微生物不能获得纯培养的原因 | 第14-17页 |
·实验室的纯培养破坏了微生物细胞之间的交流 | 第14-15页 |
·培养条件与原生态环境差别太大 | 第15-16页 |
·氧化胁迫引起细胞损伤 | 第16页 |
·生长缓慢的微生物被忽视 | 第16页 |
·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状态细菌的存在 | 第16-17页 |
2 目前对未培养微生物的主要研究手段 | 第17-18页 |
3 近年发展的海洋微生物培养新方法 | 第18-22页 |
·向培养基中添加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成分 | 第18页 |
·降低培养过程中的毒害作用 | 第18-19页 |
·稀释培养法 | 第19页 |
·高通量培养法 | 第19-20页 |
·扩散盒培养法 | 第20页 |
·微囊包埋法 | 第20-21页 |
·针对放线菌的培养法 | 第21页 |
·根据微生物自身特性的培养方法 | 第21-22页 |
4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22-23页 |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手段 | 第22-23页 |
·青岛浒苔暴发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 第23页 |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高通量分离培养技术的建立 | 第25-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4页 |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培养基和菌株 | 第2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6-27页 |
·样品处理 | 第27-28页 |
·AODC计数 | 第27页 |
·DVC 计数 | 第27页 |
·平板计数 | 第27-28页 |
·微生物包埋 | 第28页 |
·微囊粒径的统计 | 第28-29页 |
·培养 | 第29页 |
·筛选 | 第29-31页 |
·荧光染料对细菌活力的影响 | 第29页 |
·微囊染色 | 第29-30页 |
·流式细胞仪分选 | 第30-31页 |
·纯化、保种 | 第31页 |
·细菌的表型特征描述 | 第31-32页 |
·PCR扩增及16SrDNA测序 | 第32-33页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2页 |
·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32页 |
·PCR扩增16SrDNA | 第32-33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及纯化 | 第33页 |
·序列比对及系统树的构建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9页 |
·海水样品计数 | 第34页 |
·微生物包埋 | 第34-35页 |
·微囊粒径的统计 | 第35-36页 |
·培养 | 第36-37页 |
·筛选 | 第37-39页 |
·荧光染料对细菌活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微囊染色 | 第38-39页 |
·流式细胞仪分选 | 第39-45页 |
·细菌的表型特征 | 第45页 |
·32株菌的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9页 |
3 讨论 | 第49-54页 |
·海洋微生物单细胞微囊包埋法的建立 | 第49-50页 |
·实验过程中解决的技术问题 | 第50-52页 |
·对培养结果的分析 | 第52-53页 |
·与常规培养的细菌种类的比较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浒苔暴发期间青岛近海岸环境中可培养 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 第54-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样品采集 | 第55页 |
·培养基 | 第55-56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56页 |
·样品处理 | 第56页 |
·AODC计数 | 第56页 |
·DVC 计数 | 第56页 |
·平板计数 | 第56页 |
·细菌的培养、纯化及保种 | 第56-57页 |
·细菌的表型特征描述 | 第57页 |
·PCR 扩增及 16SrDNA 测序 | 第57-58页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57页 |
·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57-58页 |
·PCR扩增16SrDNA | 第58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及纯化 | 第58页 |
·序列比对及系统树的构建 | 第58页 |
·向GenBank 提交序列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海水样品计数 | 第59页 |
·细菌的表型特征 | 第59-62页 |
·63 株菌的 16SrDNA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62-67页 |
3 讨论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论文发表 | 第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