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15-16页 |
·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发展 | 第16-17页 |
·过渡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17-21页 |
·具有一维结构的过渡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17-19页 |
·具有二维结构的过渡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19-20页 |
·具有三维结构的过渡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20-21页 |
·稀土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21-26页 |
·具有零维结构的稀土配位聚合物 | 第22页 |
·具有一维结构的稀土配位聚合物 | 第22-23页 |
·具有二维结构的稀土配位聚合物 | 第23-24页 |
·具有三维结构的稀土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 | 第24-26页 |
·稀土-过渡异金属配位聚合物 | 第26-28页 |
·一维稀土-过渡异金属配位聚合物 | 第26页 |
·二维稀土-过渡异金属配位聚合物 | 第26-27页 |
·三维稀土-过渡异金属配位聚合物 | 第27-28页 |
·本课题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基于刚性氮氧化吡啶和柔性二元羧酸的三维铕配位聚合物设计合成、结构和荧光性质 | 第33-55页 |
·前言 | 第33-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4页 |
·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 第35-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50页 |
·红外光谱 | 第37-40页 |
·配合物1、2、3的晶体结构 | 第40-47页 |
·配合物1,2和3的荧光性质 | 第47-49页 |
·配合物1、2的热重分析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第三章 过渡金属-bpp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从2D波浪状互穿双螺旋层到3D互穿结构 | 第55-78页 |
·前言 | 第55-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实验过程 | 第56-57页 |
·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73页 |
·红外光谱 | 第58-60页 |
·配合物4、5、6的晶体结构 | 第60-71页 |
·配合物4的荧光性质 | 第71-72页 |
·配合物5和6的TG性质 | 第72-73页 |
·化合物5、6的电化学性质 | 第73-74页 |
·碳糊电极的制备 | 第73页 |
·CPE1和CPE2的循环伏安法性质研究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四章 系列Anderson型结构多金属氧酸盐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研究 | 第78-97页 |
·前言 | 第78-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79页 |
·实验过程 | 第79-80页 |
·晶体结构测定与解析 | 第80-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2页 |
·红外光谱 | 第82-84页 |
·配合物7、8、9的晶体结构 | 第84-91页 |
·配合物8和9的荧光性质 | 第91-92页 |
·化合物7、8、9的电化学性质 | 第92-94页 |
·碳糊电极的制备 | 第92-93页 |
·CPE1、CPE2和CPE3的循环伏安法性质研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7-99页 |
·本论文工作总结 | 第97-98页 |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98-99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01-102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