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测试的软件安全漏洞发掘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第2章 软件安全漏洞发掘技术 | 第17-35页 |
·软件安全漏洞概述 | 第17-18页 |
·软件安全漏洞定义 | 第17页 |
·软件安全漏洞的产生原因 | 第17-18页 |
·软件安全漏洞的分类及原理 | 第18-23页 |
·缓冲区溢出 | 第18-19页 |
·格式化字符串 | 第19-20页 |
·整数溢出漏洞 | 第20-21页 |
·逻辑漏洞 | 第21-23页 |
·软件安全漏洞发掘方法 | 第23-26页 |
·静态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动态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模糊测试技术 | 第26-34页 |
·模糊测试流程 | 第26-28页 |
·模糊测试方法 | 第28-30页 |
·模糊器类型 | 第30-32页 |
·模糊测试的基本要求 | 第32-33页 |
·模糊测试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基于模糊测试的软件安全漏洞挖掘技术 | 第35-49页 |
·不安全函数定位技术 | 第35-38页 |
·不安全函数定义 | 第35-36页 |
·不安全函数的形式 | 第36页 |
·不安全函数识别 | 第36-38页 |
·基于输入和函数调用的动态追踪技术 | 第38-40页 |
·基于漏洞类型和代码覆盖的模糊数据生成技术 | 第40-45页 |
·基于漏洞类型的模糊数据生成 | 第40-44页 |
·基于代码覆盖的测试数据生成 | 第44-45页 |
·基于快照恢复的错误注入技术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第49-65页 |
·总体设计方案 | 第49-50页 |
·静态分析模块 | 第50-52页 |
·动态跟踪模块 | 第52-55页 |
·数据生成模块 | 第55页 |
·错误注入模块 | 第55-58页 |
·异常检测模块 | 第58-59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59-64页 |
·实验一 | 第59-62页 |
·实验二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测试程序server.exe 的源代码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