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力支具在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治疗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18页 |
一 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治疗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 手掌部皮肤及筋膜的解剖特点 | 第10-11页 |
2. 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损伤机制及特点 | 第11-12页 |
3. 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手术治疗现状 | 第12-14页 |
4. 手掌部逆行撕脱伤的术后康复治疗 | 第14-15页 |
二 手部支具的研究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支具的发展历史及分类 | 第15-16页 |
·手部支具应用现状 | 第16页 |
三 主研发新型动力支具的安装及优点 | 第16-18页 |
·组合式可调节手部多功能牵引支具的制作 | 第16-17页 |
·组合式可调节手部多功能牵引支具的使用方法 | 第17页 |
·组合式可调节手部多功能牵引支具的适应症 | 第17页 |
·新研制的支具的优点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32页 |
一 病例的选择 | 第18-19页 |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病例选择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方案 | 第19页 |
·分组 | 第19页 |
·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治疗时间 | 第20页 |
·材料来源 | 第20页 |
三 功能评定方法及观察项目 | 第20-21页 |
·虎口角、虎口距离测量及功能标准 | 第20页 |
·手部功能评定方法 | 第20-21页 |
·并发症诊断及手术指征 | 第21页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21页 |
·不良反应观察及后遗症 | 第21页 |
四 统计学方法 | 第21页 |
五 研究结果 | 第21-32页 |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第21-24页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4-30页 |
·两组手功能TAM值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两组间不同程度损伤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两组间虎口挛缩程度比较 | 第26页 |
·两组间并发症比较 | 第26-27页 |
·两组间二次手术需要比较 | 第27-28页 |
·两组虎口角改善程度比较 | 第28-29页 |
·两组间虎口距离改善程度比较 | 第29-30页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0页 |
·典型病例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2-36页 |
一 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治疗 | 第32页 |
二 手部支具的研究应用现状 | 第32-33页 |
三 新型组合式可调节手部多功能支具的应用 | 第33页 |
四 临床研究结果 | 第33-34页 |
五 手掌部皮肤逆行撕脱伤支具治疗方案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36页 |
二 创新点 | 第36-37页 |
三 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设想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