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11页 |
| 第一章 中华民族及中华民族认同 | 第11-19页 |
| ·中华民族的含义与特征 | 第11-15页 |
| ·中华民族的形成 | 第11-13页 |
| ·中华民族的含义 | 第13页 |
| ·中华民族的特征 | 第13-15页 |
| ·民族认同的内涵 | 第15-17页 |
| ·民族认同的基本要素 | 第15-16页 |
| ·民族认同的作用 | 第16-17页 |
| ·民族认同的意义 | 第17-19页 |
| ·维护社会稳定 | 第17页 |
| ·促进民族发展 | 第17-18页 |
| ·继承民族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客观基础 | 第19-32页 |
|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历史基础 | 第19-26页 |
| ·汉朝对西域的治理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 第19-22页 |
| ·两汉时期汉朝政府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政策 | 第19-21页 |
| ·两汉时期西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 第21-22页 |
| ·回纥兴起前后和唐朝在政治上的关系 | 第22-24页 |
| ·西域的最高管理官吏 | 第23页 |
| ·州县官吏 | 第23-24页 |
| ·回纥汗国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24-26页 |
| ·册封与驻兵 | 第24-25页 |
| ·绢马贸易 | 第25页 |
| ·和亲 | 第25-26页 |
|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中华民族认同的经济基础 | 第26-28页 |
| ·全方位的支援与合作的展开 | 第26-27页 |
| ·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 | 第27-28页 |
|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 | 第28-30页 |
|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西域文化 | 第28-29页 |
| ·绿洲农耕文化 | 第28页 |
| ·草原游牧文化 | 第28-29页 |
| ·屯垦文化 | 第29页 |
| ·近现代新疆文化 | 第29-30页 |
|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基础 | 第30-32页 |
| ·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 第30页 |
| ·对中华民族的亲和力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中华民族认同状况 | 第32-44页 |
|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本民族认同 | 第32-36页 |
| ·民族文化认同 | 第32-33页 |
| ·民族身份认同 | 第33-34页 |
| ·母语认同 | 第34-35页 |
| ·地域认同 | 第35页 |
| ·宗教认同 | 第35-36页 |
| ·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 | 第36-38页 |
| ·主流文化认同 | 第36-37页 |
| ·中华民族意识 | 第37-38页 |
| ·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 | 第38-41页 |
| ·两者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 | 第38-39页 |
| ·本民族认同是产生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 第39-40页 |
| ·中华民族认同为本民族认同不断创造良好环境和发展方向 | 第40-41页 |
| ·关于中华民族认同的不良倾向 | 第41-44页 |
| ·单一的民族认同 | 第41页 |
| ·不良的宗教认同 | 第41-42页 |
| ·跨境民族认同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强化南疆地区维吾尔族中华民族认同的对策 | 第44-49页 |
|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观 | 第44-45页 |
| ·加强中华民族认同的坚实基础 | 第45页 |
| ·发展社会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平等 | 第45-46页 |
| ·大力整合南疆地区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 第46-47页 |
| ·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