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摘要第1-6页
Summary第6-10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回顾第12-28页
   ·中水的概念、来源、特点及用途第12-15页
     ·中水的概念第12页
     ·中水的来源第12-13页
     ·中水的特点第13-14页
     ·中水的用途第14-15页
   ·国内外中水回用现状第15-17页
   ·中水绿地灌溉研究进展第17-22页
     ·中水绿地灌溉对植物的影响第17-18页
     ·中水绿地灌溉对土壤的影响第18-21页
     ·中水绿地灌溉对地下水的影响第21-22页
   ·中水再生利用风险评价第22-25页
   ·城市中水回用水质标准第25-26页
   ·研究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8-36页
   ·研究区概况第28-32页
   ·主要内容第32-34页
   ·技术路线第34-36页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36-50页
   ·室内水培试验第36-37页
   ·室内中水灌溉—土柱模拟试验第37-38页
     ·中水灌溉对植物的影响第37-38页
     ·中水灌溉对土壤的影响第38页
     ·中水灌溉对地下水质影响第38页
   ·长期大田中水灌溉区定位调查第38-39页
   ·中水绿地灌溉水质控制指标上限阈值确定第39-41页
   ·指标测定第41-48页
   ·数据分析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第48-50页
第四章 中水灌溉对绿地植物的影响及评价第50-71页
   ·中水水培对绿地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评价第50-55页
   ·中水灌溉对绿地植物抗逆生理的影响及评价第55-63页
   ·短期中水灌溉下绿地植物叶元素分析第63-65页
   ·长期中水灌溉下绿地植物叶元素分析第65-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69页
   ·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中水灌溉对绿地土壤的影响及评价第71-82页
   ·短期中水灌溉下土壤性质及肥力效应的分析第71-74页
   ·长期中水灌溉下土壤性质及肥力效应的分析第74-77页
   ·结果与讨论第77-81页
   ·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中水灌溉对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评价第82-90页
   ·短期中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83-85页
     ·中水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第83页
     ·中水灌溉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第83-84页
     ·中水灌溉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第84-85页
   ·长期中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第85-87页
     ·中水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第85-86页
     ·中水灌溉对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第86页
     ·中水灌溉对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第86-87页
   ·结果与讨论第87-89页
   ·小结第89-90页
第七章 中水灌溉对地下水质影响的模拟研究及评价第90-99页
   ·中水和清水灌溉土柱前后渗透液水质的变化第90-95页
     ·中水和清水灌溉土柱前后渗透液pH 值的变化第90-91页
     ·中水和清水灌溉土柱前后渗透液水质物理特性的变化第91-92页
     ·中水和清水灌溉土柱前后渗透液水质化学特性的变化第92-93页
     ·中水和清水灌溉土柱前后渗透液总氮、总磷含量的变化第93-94页
     ·中水和清水灌溉土柱前后渗透液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第94页
     ·中水和清水灌溉土柱前后渗透液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94-95页
   ·结果与讨论第95-97页
   ·地下水质与国家相关标准的比较第97-98页
   ·小结第98-99页
第八章 中水绿地灌溉水质控制指标的制定第99-108页
   ·中水绿地灌溉水质控制指标确定的依据第99-100页
   ·材料与方法第100-101页
   ·中水水质控制指标上限阈值的确定第101-104页
     ·氯化物指标相对电导率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半致死浓度的确定第101-103页
     ·余氯指标相对电导率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半致死浓度的确定第103页
     ·全盐量指标相对电导率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半致死浓度的确定第103页
     ·悬浮物指标相对电导率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半致死浓度的确定第103页
     ·酸碱度指标相对电导率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半致死浓度的确定第103-104页
   ·结果与讨论第104-106页
   ·小结第106页
   ·深圳市中水绿地灌溉水质控制指标制定第106-108页
第九章 中水绿地灌溉的健康风险性评价第108-118页
   ·危害鉴别第109页
   ·暴露评价第109-111页
   ·剂量反应分析第111-116页
   ·风险评定第116-117页
   ·小结第117-118页
第十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18-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4页
导师简介第134-136页
作者简介第136-138页
 一、工作期间科研成果第136页
 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36-138页
附件第138-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肃省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安置与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研究
下一篇: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