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的核心概念 | 第11-12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 | 第11页 |
·投资环境 | 第11-12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总体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 | 第13页 |
·国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研究 | 第13-14页 |
·投资环境理论 | 第14-18页 |
·投资环境的基础理论 | 第15页 |
·投资环境管理理论 | 第15页 |
·仿真投资环境理论 | 第15-16页 |
·低门槛理论 | 第16页 |
·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直接投资理论 | 第18-20页 |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18页 |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第18-19页 |
·生产折衷理论 | 第19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9页 |
·“两缺口”理论 | 第19页 |
·投资-引资博弈双赢论 | 第19-20页 |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 第20-21页 |
第3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体系和方法 | 第21-31页 |
·投资环境分类 | 第21页 |
·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 第21-30页 |
·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第21-22页 |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初选指标框架 | 第22-27页 |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体系 | 第27-28页 |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分析 | 第31-44页 |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概况 | 第31-39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硬环境 | 第31-36页 |
·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软环境 | 第36-39页 |
·评价对象与评价方法 | 第39页 |
·定量评价 | 第39-41页 |
·定量分析及结论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华蓥市投资环境综合分析 | 第44-54页 |
·华蓥市当前投资环境概述 | 第44-47页 |
·经济环境 | 第44-45页 |
·社会环境 | 第45页 |
·基础设施 | 第45-46页 |
·政府服务环境 | 第46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46-47页 |
·华蓥市招商引资研究 | 第47-48页 |
·招商引资对比情况 | 第47-48页 |
·招商引资地区和产业分布 | 第48页 |
·华蓥市投资环境评价 | 第48-53页 |
·经济发展水平低 | 第48-51页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51页 |
·社会文化事业落后 | 第51-52页 |
·自然环境竞争力不均衡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改善华蓥市投资环境的建议 | 第54-60页 |
·华蓥市发展面临的机遇 | 第54-56页 |
·我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 | 第54页 |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 | 第54-55页 |
·区域经济协作带来新机遇 | 第55页 |
·华蓥经济进入快速成长期 | 第55-56页 |
·改善华蓥市投资环境的建议 | 第56-59页 |
·优化华蓥市场经济环境 | 第56-57页 |
·以加强公共服务为重心,转变政府职能 | 第57-58页 |
·以公路运输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页 |
·以中等教育为着力点,加快科教事业发展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附录 B 资源枯竭型城市投资环境指标数据(2007 年)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