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10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振风塔概说 | 第10-18页 |
| 第一节 塔的概念与形成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迎江寺的振风塔 | 第11-14页 |
| 第三节 振风塔的构成、建造和特色 | 第14-18页 |
| 一、振风塔的构成 | 第14-15页 |
| 二、振风塔的建造 | 第15-17页 |
| 三、振风塔的建筑特色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振风塔的内部空间 | 第18-28页 |
| 第一节 空间的构成 | 第18-19页 |
| 一、外回廊 | 第18页 |
| 二、内回廊 | 第18-19页 |
| 三、塔心室 | 第19页 |
| 四、楼梯间 | 第19页 |
| 第二节 空间的形式 | 第19-25页 |
| 一、平面形式 | 第19-23页 |
| 二、剖面形式 | 第23-25页 |
| 第三节 空间的组织 | 第25-26页 |
| 一、平面组织 | 第25页 |
| 二、剖面组织 | 第25-26页 |
| 第四节 空间的界面处理 | 第26-28页 |
| 一、地面处理 | 第26页 |
| 二、墙面处理 | 第26-27页 |
| 三、顶棚处理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振风塔的造像艺术 | 第28-35页 |
| 第一节 佛像的类型 | 第28页 |
| 第二节 佛像的表现形式 | 第28-30页 |
| 一、佛龛 | 第28-29页 |
| 二、砖雕 | 第29页 |
| 三、碑记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佛像的造型样式 | 第30-31页 |
| 一、立佛像 | 第30-31页 |
| 二、坐佛像 | 第31页 |
| 第四节 佛像的造像技艺 | 第31-35页 |
| 一、造像技法 | 第31-33页 |
| 二、材料工艺 | 第33页 |
| 三、艺术特征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振风塔内部空间与造像艺术的关系 | 第35-39页 |
| 第一节 内、外回廊的结构与佛像设置 | 第35-36页 |
| 一、内回廊结构与佛像设置 | 第35页 |
| 二、外回廊结构与佛像设置 | 第35-36页 |
| 第二节 塔心室空间与佛像设置 | 第36页 |
| 一、塔心室空间大小与佛像设置 | 第36页 |
| 二、塔心室空间高度与佛像设置 | 第36页 |
| 第三节 楼梯及塔门空间与佛像设置 | 第36-37页 |
| 一、楼梯空间与佛像设置 | 第36-37页 |
| 二、塔门空间与佛像设置 | 第37页 |
| 第四节 “佛性空间”的形成、类型及影响 | 第37-39页 |
| 一、“佛性空间”的形成 | 第37页 |
| 二、“佛性空间”的类型 | 第37-38页 |
| 三、“佛性空间”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振风塔内部空间与造像艺术关系形成的主要原因 | 第39-43页 |
| 第一节 佛塔建筑本身的原因 | 第39页 |
| 第二节 佛塔造像艺术的原因 | 第39-40页 |
| 第三节 佛塔空间性质的原因 | 第40-42页 |
| 第四节 其他原因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