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3页
前言第13-27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二、相关研究动态第15-22页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第22-24页
 四、创新点与不足处第24-27页
第一章 工业园区:西部引资主平台第27-61页
 第一节 引资:西部发展的必由之路第27-45页
  一、投资与引资:概念解析第27-34页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第34-42页
  三、西部引资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42-45页
 第二节 最佳引资平台:工业园区第45-54页
  一、工业园区的含义与类型第45-47页
  二、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第47-52页
  三、我国工业园区具有突出的引资功能第52-54页
 第三节 西部工业园区对西部引资的特殊意义第54-61页
  一、西部引资对工业园区的高度依赖第54-55页
  二、东部地区的示范效应第55-58页
  三、产业转移的推动作用第58-61页
第二章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及其区位属性第61-103页
 第一节 引资竞争及其演化阶段第61-72页
  一、引资竞争:直接投资的稀缺性第61-64页
  二、工业园区引资竞争的演化阶段第64-67页
  三、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态势第67-72页
 第二节 竞争力与引资竞争力第72-88页
  一、竞争力理论基础第72-80页
  二、引资竞争力:内涵与特征第80-85页
  三、引资竞争力与投资环境竞争力第85-88页
 第三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区位属性第88-103页
  一、区位涵义的新阐释第88-96页
  二、工业园区的区位特质第96-97页
  三、区位引资竞争力第97-103页
第三章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组成要素第103-151页
 第一节 直接投资及其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第103-113页
  一、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第103-107页
  二、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第107-112页
  三、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要素系统第112-113页
 第二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内源吸引力第113-137页
  一、产业集聚能力第113-122页
  二、技术创新能力第122-125页
  三、企业辅佐能力第125-126页
  四、园区基础设施第126-128页
  五、园区人力资本第128-132页
  六、园区管理机制第132-137页
 第三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区域支撑力第137-151页
  一、市场承载力第137-139页
  二、要素支持力第139-145页
  三、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能力第145-147页
  四、制度政策支持力第147-151页
第四章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第151-194页
 第一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第151-160页
  一、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151-153页
  二、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第153-157页
  三、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评价的方法第157-160页
 第二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定量分析第160-180页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第160-163页
  二、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等级评定第163-171页
  三、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类型划分第171-180页
 第三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第180-194页
  一、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特点第180-182页
  二、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优势第182-189页
  三、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劣势第189-194页
第五章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第194-246页
 第一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提升基础第194-210页
  一、园区企业共生网络的稳固发展第194-199页
  二、支撑区域综合实力的整体提高第199-201页
  三、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的综合作用第201-210页
 第二节 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提升路径第210-231页
  一、内源路径:特色产业集聚第210-218页
  二、外部路径:地方政府主推第218-228页
  三、路径融合:园区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第228-231页
 第三节 提升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的具体措施第231-246页
  一、强化科技服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第231-237页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237-240页
  三、立足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聚能力第240-243页
  四、密切区域联系,增强引资区域支撑力第243-246页
参考文献第246-2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57-259页
后记第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跨国运输通道研究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