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导言 | 第8-15页 |
一、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论文研究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一)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二) 选取农转居社区进行研究的原因 | 第11页 |
三、论文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关于社区研究 | 第11页 |
(二) 关于农转居社区研究 | 第11-13页 |
(三) 社区归属感和社区满意度研究 | 第13页 |
四、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社区群体差异性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15-2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理论 | 第15-19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划分标准 | 第15-16页 |
二、列宁的四个"不同" | 第16-17页 |
三、毛泽东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第17-18页 |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分析理论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社会利益群体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21-24页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 第21-22页 |
二、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起点 | 第22-23页 |
三、提高居民社区满意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社区群体差异性问题的实证研究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农转居居民社区满意度的研究概况 | 第24-26页 |
一、实证研究的思路与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二、问卷调查与样本分布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农转居居民社区满意度的测量 | 第26-31页 |
一、社区居民对社区整体满意度的分析 | 第26-27页 |
二、不同社会群体的社区满意度分析 | 第27-31页 |
第三节 结论总结与分析 | 第31-34页 |
一、结论总结 | 第31-32页 |
二、结论分析及其意义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农转居社区不同群体差异性的特点及成因 | 第34-38页 |
第一节 农转居社区不同群体差异性的特点 | 第34-35页 |
一、利益性突发 | 第34页 |
二、复杂性加剧 | 第34页 |
三、冲突性增强 | 第34-35页 |
四、不确定性明显 | 第35页 |
五、危害性严重 | 第35页 |
第二节 农转居社区不同群体差异性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一、城乡二元制度壁垒是造成社区不同群体差异的根本原因 | 第35-36页 |
二、思想观念不同是造成社区不同群体差异的直接原因 | 第36页 |
三、利益差别是造成社区不同群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 第36页 |
四、社会政策的失衡是造成社区不同群体差异的间接原因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协调不同群体差异,建设和谐社区 | 第38-46页 |
第一节 正确处理农转居社区不同群体差异性问题的前提与原则 | 第38-40页 |
一、正确处理不同群体差异性问题的前提 | 第38-39页 |
二、正确处理不同群体差异性问题的原则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正确协调农转居社区不同群体差异性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0-46页 |
一、国家层面 | 第41-42页 |
二、社区层面 | 第42-44页 |
三、群体层面 | 第44-46页 |
结语——由和谐社区走向和谐社会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
在校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