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求因治疗不孕症的临床总结
| 缩略语表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一、古代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 | 第12-13页 |
| (一) 病名源流 | 第12页 |
| (二) 病因的认识 | 第12页 |
| (三) 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 (四) 治疗的认识 | 第13页 |
| 二、近代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 | 第13-19页 |
| (一) 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 | 第13-15页 |
| 1、辨症分型论治 | 第13-14页 |
| 2、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 第14-15页 |
| (二)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 第15-17页 |
| 1、内治法 | 第15-16页 |
| 2、外治法 | 第16-17页 |
| (三) 免疫性不孕 | 第17-19页 |
| 1、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18页 |
| 2、治疗的认识 | 第18-19页 |
| 三、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的认识 | 第19-22页 |
| (一) 病因的认识 | 第19-21页 |
| (二) 治疗的认识 | 第21-22页 |
| 1、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 | 第21页 |
| 2、输卵管阻塞型不孕 | 第21-22页 |
| 3、免疫性不孕 | 第22页 |
| 第二部分 老师治疗不孕症的经验介绍 | 第22-55页 |
| 一、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 | 第23-31页 |
| (一)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页 |
| (二) 分型论治 | 第23-26页 |
| 1、肾虚型 | 第23-24页 |
| 2、肝郁型 | 第24-25页 |
| 3、痰湿型 | 第25-26页 |
| (三) 分期论治 | 第26-27页 |
| (四) 特色用方 | 第27-28页 |
| (五) 典型病例 | 第28-31页 |
| 二、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 第31-39页 |
| (一) 辨证特点 | 第31-33页 |
| 1、以“瘀”为主 | 第31-32页 |
| 2、多有夹“湿” | 第32-33页 |
| (二) 分型论治 | 第33-34页 |
| 1、气滞血瘀 | 第33页 |
| 2、寒凝血瘀 | 第33页 |
| 3、气虚血瘀 | 第33-34页 |
| (三) 用药特点 | 第34-37页 |
| 1、善用琥珀散 | 第34-35页 |
| 2. 巧用大黄 | 第35-36页 |
| 3、善用茯苓 | 第36页 |
| 4、善用水蛭 | 第36-37页 |
| (四) 典型病例 | 第37-39页 |
| 三、免疫性不孕 | 第39-53页 |
| (一)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0页 |
| (二) 治疗的认识 | 第40-41页 |
| (三) 内障丸方药分析 | 第41-42页 |
| (四) 内障丸治疗抗机子抗体阳性不孕的临床研究 | 第42-49页 |
| 1、诊断标准 | 第42-43页 |
| 2、病例选择标准 | 第43-44页 |
| 3、患者一般资料 | 第44-45页 |
| 4、治疗方法 | 第45页 |
| 5、观测指标 | 第45页 |
| 6、疗效判定标准 | 第45-46页 |
| 7、统计方法 | 第46页 |
| 8、结果 | 第46-49页 |
| (五) 讨论 | 第49-53页 |
| 1、抗精子抗体的产生及对生殖免疫的影响 | 第49-51页 |
| 2、肾与免疫的关系 | 第51页 |
| 3、内障丸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 第51-52页 |
| 4、研究结果及存在问题 | 第52-53页 |
| 四、重视心理疗法 | 第53-55页 |
| (一) 重视体质因人治异 | 第53页 |
| (二) 话疗加患者参与治疗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