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林油田升382井区扶杨油层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3页 |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3-15页 |
| ·区域构造、沉积特征 | 第13-14页 |
| ·地层简况 | 第14页 |
| ·泉头组(K1q) | 第14页 |
| ·青山口组(K2qn) | 第14页 |
| ·油层特征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第15-31页 |
| ·沉积时间单元的划分 | 第15-20页 |
| ·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的旋回性 | 第15页 |
|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的原则 | 第15-16页 |
| ·测井曲线优选 | 第16页 |
|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方法 | 第16-20页 |
| ·沉积时间单元的对比 | 第20-31页 |
| ·沉积时间单元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 第20-23页 |
| ·沉积单元划分对比的方式 | 第23页 |
| ·对比标志层 | 第23-28页 |
| ·厚度发生变化井的处理 | 第28页 |
| ·对比结果 | 第28页 |
| ·地层特征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31-72页 |
| ·物源体系分析 | 第31页 |
| ·沉积相分析 | 第31-72页 |
| ·相标志分析 | 第32-35页 |
| ·沉积相及测井相类型及特征 | 第35-42页 |
| ·单井相分析 | 第42-47页 |
| ·联井相分析 | 第47页 |
| ·沉积时间单元平面相分析 | 第47-71页 |
| ·沉积相演化特征及沉积模式 | 第71-72页 |
| 第四章 储层物性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 | 第72-99页 |
| ·砂体展布特征 | 第72页 |
| ·砂体垂向展布 | 第72页 |
|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 第72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2-83页 |
| ·测井解释模型建立 | 第72-76页 |
| ·储层参数解释及物性分布特征 | 第76-78页 |
| ·储层物性参数分布特征 | 第78-83页 |
| ·宏观非均质性 | 第83-94页 |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83-88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88-91页 |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91-94页 |
| ·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94-99页 |
| ·沉积微相 | 第94-96页 |
| ·沉积韵律 | 第96-97页 |
| ·夹层 | 第97页 |
| ·非均质性 | 第97-99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详细摘要 | 第10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