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效应研究--以研究型大学的中青年教师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简要述评 | 第26-27页 |
·研究前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33页 |
·研究前提与基础 | 第27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3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第33-37页 |
·论文内容安排 | 第33-36页 |
·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39-72页 |
·薪酬管理及薪酬激励相关研究综述 | 第39-50页 |
·我国高校薪酬管理的历史沿革及制度变迁 | 第39-42页 |
·薪酬激励主要途径概述 | 第42-45页 |
·薪酬激励机制相关研究 | 第45-48页 |
·薪酬激励效应测度相关研究 | 第48-50页 |
·薪酬激励的相关理论演化 | 第50-68页 |
·工资理论 | 第51-54页 |
·激励理论 | 第54-60页 |
·权变管理理论 | 第60-62页 |
·激励效应理论 | 第62-68页 |
·全面薪酬理论综述 | 第68-71页 |
·全面薪酬概念的提出 | 第68-69页 |
·全面薪酬理论的内涵及研究动态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章 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效应机理分析 | 第72-100页 |
·高校教师特征分析 | 第72-75页 |
·个性特征分析 | 第72-74页 |
·需求特征分析 | 第74-75页 |
·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结构分析 | 第75-79页 |
·现有薪酬管理制度不足 | 第75-76页 |
·全面薪酬结构设计原则 | 第76-77页 |
·全面薪酬的构成指标 | 第77-79页 |
·高校教师全面薪酬激励要素研究 | 第79-94页 |
·全面薪酬激励的成分要素 | 第79-80页 |
·全面薪酬激励的影响要素 | 第80-84页 |
·全面薪酬激励的路径要素 | 第84-90页 |
·全面薪酬激励的满意度要素 | 第90-93页 |
·全面薪酬激励要素构成模式 | 第93-94页 |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发展薪酬激励动态模型 | 第94-98页 |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发展TMS模型 | 第94-95页 |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发展阶段描述 | 第95-96页 |
·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激励动态模型 | 第96-97页 |
·动态模型得到的结论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激励效应模型与假设 | 第100-116页 |
·概念模型 | 第100-102页 |
·被解释变量 | 第102-103页 |
·解释变量 | 第103-108页 |
·直接经济性薪酬 | 第104-106页 |
·间接经济性薪酬 | 第106-107页 |
·直接非经济性薪酬 | 第107-108页 |
·间接非经济性薪酬 | 第108页 |
·调节变量 | 第108-113页 |
·区域因素 | 第109页 |
·性别因素 | 第109-110页 |
·职称因素 | 第110-111页 |
·工龄因素 | 第111-112页 |
·年龄因素 | 第112-113页 |
·假设总结与假设模型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五章 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激励效应实证研究 | 第116-152页 |
·小样本数据收集与检验 | 第116-124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116-118页 |
·小样本数据描述 | 第118-119页 |
·小样本检验的标准 | 第119页 |
·小样本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119-122页 |
·小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22-124页 |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24-131页 |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描述 | 第124-125页 |
·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简述 | 第125-127页 |
·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27-131页 |
·假设检验 | 第131-140页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成分要素的检验 | 第131-132页 |
·因素调节作用的检验 | 第132-140页 |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与讨论 | 第140-151页 |
·假设检验结果总结 | 第140-142页 |
·假设检验结果分析 | 第142-147页 |
·假设检验结果讨论 | 第147-151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六章 提升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激励效应的机制设计 | 第152-171页 |
·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全面薪酬激励模式"经验借鉴 | 第152-155页 |
·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全面薪酬激励模式" | 第152-154页 |
·哈佛大学"全面薪酬激励模式"启示及借鉴 | 第154-155页 |
·提升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激励效应的路径优化 | 第155-158页 |
·优化全面薪酬激励效应成分要素的实现路径 | 第155-157页 |
·优化全面薪酬激励效应影响要素的实现路径 | 第157-158页 |
·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薪酬激励效应实施建议 | 第158-169页 |
·全面薪酬激励模式的设计目标、思路与原则 | 第158-162页 |
·研究型大学教师实施全面薪酬激励模式的措施 | 第162-167页 |
·加强研究型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制度机制建设 | 第167-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1-175页 |
·研究结论 | 第171-17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7页 |
附录 | 第187-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