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背景及现状 | 第10-16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论文工作与文章结构 | 第16-17页 |
·论文工作 | 第16-17页 |
·文章结构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于能量代谢守恒法的无创血糖检测算法 | 第19-40页 |
·能量代谢守恒法 | 第19-21页 |
·能量代谢守恒法检测血糖浓度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代谢热整合法检测血糖浓度的数学模型 | 第19-20页 |
·能量代谢守恒法 | 第20-21页 |
·能量代谢守恒法的各级子算法 | 第21-28页 |
·人体局部(指部)代谢率的计算方法 | 第21-23页 |
·人体局部(指表)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人体局部(指部)血流量检测的计算方法 | 第24-26页 |
·人体局部(指部)血糖浓度的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基于能量代谢守恒法的无创血糖检测算法流程图 | 第28-39页 |
·流程图中涉及参数的定义 | 第28-30页 |
·基于能量代谢守恒法的无创血糖检测算法流程总框图 | 第30页 |
·传感器集成器输出数据的预处理算法流程图 | 第30-35页 |
·人体局部代谢率算法流程图 | 第35-37页 |
·人体体表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算法流程图 | 第37页 |
·人体局部血流量算法流程图 | 第37-38页 |
·部分关键子算法流程图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温度场分布的血流量实验平台设计 | 第40-51页 |
·基于温度场分布的血流量实验平台的设计背景 | 第40-41页 |
·血流量实验平台设计的背景 | 第40-41页 |
·基于温度场分布的血流量检测的数学模型 | 第41页 |
·基于温度场分布的血流量实验平台设计与制作 | 第41-49页 |
·血流量实验平台的功能及设计要求 | 第41-42页 |
·血流量实验平台模型设计 | 第42-48页 |
·血流量实验平台材料及电子原件选型 | 第48-49页 |
·基于温度场分布的血流量实验平台分析 | 第49-50页 |
·基于温度场分布的血流量检测数学模型的实验分析 | 第49-50页 |
·基于温度场分布的血流量实验平台可行性分析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算法的实现 | 第51-69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系统 | 第51-56页 |
·核心芯片介绍 | 第51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第51-54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软件开发 | 第54-56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集成器设计与制作 | 第56-62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集成器开发背景及设计要求 | 第56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集成器模型设计 | 第56-59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集成器材料选择及传感器选型 | 第59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集成器的组装与实施 | 第59-62页 |
·基于TMS320F2812的无创血糖检测算法的实现 | 第62-67页 |
·基于TMS320F2812的人机交互功能的实现 | 第62-65页 |
·基于TMS320F2812的数据处理功能的实现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数据处理与实验分析 | 第69-87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集成器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69-77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集成器所用金属片材料的选择 | 第69-71页 |
·金属材料的稳态恢复时间分析 | 第71-72页 |
·安装金属片两端传感器最优位置分析 | 第72-73页 |
·传感器输入信号的频谱分析 | 第73-75页 |
·两代无创血糖传感器优化对比分析 | 第75-76页 |
·无创血糖检测传感器的工作时序分析 | 第76-77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数据分析 | 第77-85页 |
·实验分析对象、条件、方法及步骤 | 第77-79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误差分析 | 第79-80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显著性分析 | 第80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重复性及时间响应分析 | 第80-83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输入自变量与血糖值相关性分析 | 第83-85页 |
·便携式无创血糖检测仪的精确度分析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7-88页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