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前言 | 第10-12页 |
1.2 从中医角度透视慢性萎缩性胃炎 | 第12-16页 |
1.2.1 病名 | 第12页 |
1.2.2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1.2.3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第13-14页 |
1.2.4 辨证论治 | 第14-15页 |
1.2.5 中成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第15页 |
1.2.6 针灸、埋线、艾灸穴位敷贴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第15-16页 |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认识 | 第16-21页 |
1.3.1 发病因素或机制 | 第16-18页 |
1.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1-39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21页 |
2.3 伦理原则 | 第21-22页 |
2.4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2.4.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4.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2.5 筛选标准 | 第23-25页 |
2.5.1 纳入标准 | 第23-24页 |
2.5.2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2.5.3 剔除标准 | 第24页 |
2.5.4 终止试验标准 | 第24页 |
2.5.5 退出标准 | 第24-25页 |
2.6 研究药物 | 第25-28页 |
2.6.1 药物名称、规格、用法用量 | 第25页 |
2.6.2 给药方案 | 第25页 |
2.6.3 药物包装及标签 | 第25-26页 |
2.6.4 药物的管理 | 第26-27页 |
2.6.5 合并用药 | 第27-28页 |
2.7 试验流程 | 第28-29页 |
2.7.1 试验流程 | 第28页 |
2.7.2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2.8 不良反应 | 第29页 |
2.9 不良事件 | 第29-31页 |
2.9.1 不良事件的定义 | 第29-30页 |
2.9.2 不良事件的观察和记录 | 第30页 |
2.9.3 不良事件处理措施 | 第30-31页 |
2.9.4 严重不良事件 | 第31页 |
2.9.5 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31页 |
2.10 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2.10.1 有效性评估指标 | 第31页 |
2.10.2 有效性判定标准 | 第31-32页 |
2.10.3 安全性评估指标 | 第32页 |
2.11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32页 |
2.12 试验结果 | 第32-36页 |
2.12.1 基线的比较 | 第33页 |
2.12.2 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33-34页 |
2.12.3 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34页 |
2.12.4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第34页 |
2.12.5 两组受试者临床疗效比较 | 第34-35页 |
2.12.6 两组受试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35页 |
2.12.7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sIL-2R水平比较 | 第35-36页 |
2.13 安全性评价 | 第36页 |
2.14 讨论 | 第36-39页 |
2.14.1 益气和胃胶囊组方分析 | 第36-37页 |
2.14.2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成果 | 第37页 |
2.14.3 疗效评价 | 第37-39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39-42页 |
3.1 主要结论 | 第39页 |
3.2 研究展望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