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0-11页 | 
| 绪论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三种方法联合四种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预测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屈光度准确性评估 | 第13-25页 |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7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1.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物 | 第14-16页 | 
| 1.4 手术及术后随访 | 第16页 | 
| 1.5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 2.结果 | 第17-22页 | 
| 2.1 三种设备的眼生物测量结果 | 第17-18页 | 
| 2.2 三种不同方法联合四种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预测的准确性 | 第18-22页 | 
| 3.讨论 | 第22-25页 | 
| 第二部分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体屈光度预测准确性评估 | 第25-39页 |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5-27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 第26页 | 
|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物 | 第26页 | 
| 1.4 手术及术后随访 | 第26页 | 
| 1.5 分组 | 第26-27页 |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27页 | 
| 2.结果 | 第27-36页 | 
| 2.1 IOLMaster测得眼轴,平均K值和前房深度 | 第27-28页 | 
| 2.2 不同公式在各组中的平均预测误差 | 第28-33页 | 
| 2.3 不同公式各组的预测误差在0.5D、1.0D和2.0D以内的百分比 | 第33-34页 | 
| 2.4 不同人工晶体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 | 第34-36页 | 
| 3.讨论 | 第36-39页 | 
| 3.1 不同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的预测准确性 | 第36-37页 | 
| 3.2 不同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术后屈光漂移方向 | 第37-39页 | 
| 3.3 不同人工晶体组间预测误差 | 第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硕士期间已录用论文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