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3.1 总体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3.2 分区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3 纳污量计算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的中小流域控制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 第26-42页 |
2.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2.2 不同区划单元对比分析 | 第27-30页 |
2.2.1 定义归纳 | 第27-29页 |
2.2.2 分区结果对比 | 第29-30页 |
2.3 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5页 |
2.3.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30-31页 |
2.3.2 指标筛选方法 | 第31-32页 |
2.3.3 分区指标筛选确定 | 第32-34页 |
2.3.4 分区方法及结果命名 | 第34-35页 |
2.4 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的控制单元划分 | 第35-38页 |
2.4.1 划分目的 | 第35页 |
2.4.2 分区原则与划分流程 | 第35-38页 |
2.4.3 分区单元命名 | 第38页 |
2.5 不同分区单元水环境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2.5.1 水质变化特征 | 第38-39页 |
2.5.2 水量变化特征 | 第39页 |
2.5.3 水生态变化特征 | 第39-40页 |
2.5.4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 第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3 基于历时曲线法的中小流域纳污量分区计算方法研究 | 第42-52页 |
3.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42-43页 |
3.2 基于历时曲线法的流域纳污量计算方法 | 第43-46页 |
3.2.1 纳污量计算 | 第43-46页 |
3.2.2 水体水质特征分析 | 第46页 |
3.2.3 主要污染物允许纳污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46页 |
3.3 不同控制单元允许纳污量计算 | 第46-48页 |
3.3.1 分区允许纳污量占比核算 | 第46-48页 |
3.3.2 分区允许纳污量动态计算 | 第48页 |
3.4 不同控制单元现状纳污量计算 | 第48-51页 |
3.4.1 分区现状纳污量占比核算 | 第48-51页 |
3.4.2 现状纳污量分区校正计算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清潩河流域许昌段水质目标管理应用实例研究 | 第52-83页 |
4.1 清潩河流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52-55页 |
4.1.1 流域概况 | 第52-53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53-55页 |
4.2 基于水生态环境功能区的控制单元划分 | 第55-66页 |
4.2.1 现有功能区划分结果 | 第55-56页 |
4.2.2 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 第56-60页 |
4.2.3 水系概化 | 第60-61页 |
4.2.4 控制单元划分结果及命名 | 第61-62页 |
4.2.5 水环境问题诊断 | 第62-66页 |
4.3 流域纳污量具体核算 | 第66-75页 |
4.3.1 基于历时曲线法的纳污量计算 | 第66-68页 |
4.3.2 不同控制单元允许纳污量计算 | 第68-70页 |
4.3.3 不同控制单元现状纳污量计算 | 第70-75页 |
4.4 流域污染负荷分配及削减对策 | 第75-82页 |
4.4.1 流域允许纳污量具体分配 | 第75-78页 |
4.4.2 污染负荷削减量具体计算 | 第78页 |
4.4.3 污染负荷削减治理对策 | 第78-81页 |
4.4.4 污染负荷削减管理对策 | 第81-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84页 |
5.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