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悬土或附生土的类型 | 第9-13页 |
1.1.1 潮湿的热带雨林及温带森林顶层 | 第9-10页 |
1.1.2 棕榈类植物大叶柄基部的附生植物及形成的悬土(soilsuspended) | 第10-11页 |
1.1.3 宿主植物树干上自然形成的树洞 | 第11-13页 |
1.2 悬土或附生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悬土或附生土中微生物 | 第13页 |
1.2.2 悬土或附生土中小型节肢动物 | 第13-14页 |
1.2.3 树洞中蚊虫疾病与病原菌 | 第14-15页 |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真菌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17-18页 |
2.1.1 采样地概况 | 第17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17-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可培养方法 | 第18-20页 |
2.2.2 二代高通量测序分析 | 第20-21页 |
2.2.3 生态功能群分析 | 第21页 |
2.2.4 土壤理化因子的测定 | 第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42页 |
3.1 刺槐树洞悬土与相应地下土真菌群落组成多样性差异 | 第21-27页 |
3.1.1 刺槐树洞悬土与其地下土真菌的群落组成差异 | 第21-23页 |
3.1.2 刺槐树洞悬土与地下土真菌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差异 | 第23-24页 |
3.1.3 刺槐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结构多样性解析及与树洞土和地下土相关性 | 第24-27页 |
3.1.4 小结 | 第27页 |
3.2 不同附生植物对刺槐树洞悬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27-35页 |
3.2.1 稀释曲线分析 | 第27-28页 |
3.2.2 不同附生植物树洞悬土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28-30页 |
3.2.3 α多样性分析 | 第30页 |
3.2.4 各槐树树洞悬土内真菌组成的相似性聚类分析 | 第30-31页 |
3.2.5 物种Venn图分析 | 第31-32页 |
3.2.6 .刺槐树洞土真菌群落的生态功能解析 | 第32-35页 |
3.2.7 小结 | 第35页 |
3.3 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树洞悬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35-42页 |
3.3.1 群落组成 | 第36-37页 |
3.3.2 多样性指数 | 第37页 |
3.3.3 不同地区来源及不同附生植物的树洞悬土真菌群落的相似性分析 | 第37-39页 |
3.3.4 树洞悬土真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2页 |
3.3.5 小结 | 第42页 |
4 讨论 | 第42-48页 |
4.1 刺槐树洞悬土可培养真菌组成多样性 | 第42-44页 |
4.2 不同附生植物对刺槐树洞悬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44-47页 |
4.3 土壤理化因子对刺槐树洞悬土真菌组成的影响 | 第47-4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5.1 结论 | 第48-49页 |
5.2 创新点 | 第49页 |
5.3 展望 | 第49-5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1-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