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3. 简要评述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文献检索法 | 第18页 |
2. 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3. 访谈法 | 第18-19页 |
4. 归纳分析法 | 第19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一、研究的理论与概念阐述 | 第20-25页 |
(一) 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1. 市民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2. 社区治理理论 | 第21页 |
3. 城镇社区党建理论 | 第21-22页 |
(二) 概念阐述 | 第22-25页 |
1. 城镇社区 | 第22-23页 |
2. 城镇社区治理 | 第23-24页 |
3. 城镇社区党建 | 第24-25页 |
二、社区治理视角下城镇社区党建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以F镇为例 | 第25-36页 |
(一) 样本概况 | 第25-26页 |
(二) 社区治理视角下城镇社区党建现状分析——以F镇为例 | 第26-29页 |
1. 社区治理为推进城镇社区党建提供良好契机 | 第26-27页 |
2. 社区治理形式是城镇社区党建主要形式 | 第27-28页 |
3. 社区治理手段是是城镇社区党建的重要工具 | 第28页 |
4. 廉政建设构成城镇社区党建的“安全网” | 第28-29页 |
5. 社区治理为城镇社区党建开辟新领域 | 第29页 |
(三) 社区治理视角下城镇社区党建存在的问题——以F镇为例 | 第29-32页 |
1. 党社不分、三元分化,使得“政出多门” | 第30页 |
2. 党自身建设不足,致使“底气不足” | 第30-31页 |
3. 党对社区治理网络领导乏力,导致“迷失方向” | 第31-32页 |
4. 社区党建经验相互交流不够,致使“闭门造车” | 第32页 |
(四) 社区治理视角下城镇社区党建问题的原因分析——以F镇为例 | 第32-36页 |
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第32-33页 |
2. 社会转型与传统观念的束缚 | 第33-34页 |
3. 党组织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之间协同合作不够 | 第34页 |
4. 基层党内民主不够与党内外监督不足 | 第34-36页 |
三、国内社区治理模式及对城镇社区党建的启示 | 第36-45页 |
(一) 上海模式 | 第36-38页 |
1. 行政导向 | 第36-37页 |
2. 社会参与 | 第37页 |
3. 社区自治 | 第37-38页 |
4. 服务市场化 | 第38页 |
(二) 沈阳模式 | 第38-40页 |
1. 明晰的社区定位 | 第39页 |
2. 政治化导向 | 第39-40页 |
3. 民主自治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 | 第40页 |
(三) 武汉模式 | 第40-42页 |
1. 政府职能转变为先导 | 第40-41页 |
2.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 第41页 |
3. 落实到人 | 第41-42页 |
(四) 国内社区治理模式对城镇社区党建的启示 | 第42-45页 |
1. 进一步较强党自身的建设 | 第42-43页 |
2. 积极发动鼓励群众参与 | 第43页 |
3. 社区治理网络协同合作 | 第43-44页 |
4. 完善社区党建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四、社区治理视角下推进城镇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 第45-53页 |
(一) 创新建设理念,厘定城镇社区党建基本方向 | 第45-46页 |
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 第45页 |
2. 坚持区域统筹理念 | 第45-46页 |
3. 坚持服务群众的理念 | 第46页 |
(二) 厘清四元关系,增强党组织的整合力和领导力 | 第46-49页 |
1. 厘清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实现“党社分开” | 第46-47页 |
2. 厘清与行政组织的关系,实现“党政分开” | 第47-48页 |
3. 厘清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党事分开” | 第48页 |
4. 实现四元协调,整合、领导社区发展 | 第48-49页 |
(三) 加强党自身建设,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 第49-53页 |
1. 创新党员管理模式 | 第49页 |
2. 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 第49-50页 |
3. 完善社区党组织体系 | 第50页 |
4. 创新社区党建活动载体 | 第50-51页 |
5. 健全社区党建制度机制 | 第51页 |
6. 夯实城镇社区党建的物质基础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