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7-9页 |
1.1.1 互市研究的重要性 | 第7-8页 |
1.1.2 相关研究领域的局限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9-10页 |
1.2.2 互市的概念 | 第10-12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长城沿线互市整体性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宣大山西三镇互市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三镇互市发展背景研究 | 第17-41页 |
2.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7-20页 |
2.1.1 气候特征 | 第17-1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19-20页 |
2.2 社会人文背景 | 第20-26页 |
2.2.1 区域发展背景 | 第21-22页 |
2.2.2 长城开发 | 第22-23页 |
2.2.3 三镇聚落发展 | 第23-25页 |
2.2.4 三镇以北地区聚落发展 | 第25-26页 |
2.3 三镇互市发展 | 第26-34页 |
2.3.1 .互市发展前期 | 第27-29页 |
2.3.2 互市发展中期 | 第29-30页 |
2.3.3 互市发展后期 | 第30-32页 |
2.3.4 相应的制度规定 | 第32-34页 |
2.4 交通区位特征 | 第34-39页 |
2.4.1 区位特征 | 第34-35页 |
2.4.2 三镇交通形成背景 | 第35-36页 |
2.4.3 三镇交通的具体情况 | 第36-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三镇互市空间分布研究 | 第41-59页 |
3.1 互市市场单体信息 | 第41-48页 |
3.1.1 宣府镇 | 第43-44页 |
3.1.2 大同镇 | 第44-46页 |
3.1.3 山西镇 | 第46页 |
3.1.4 其他 | 第46-48页 |
3.2 基本空间分布特征 | 第48-51页 |
3.2.1 密度分析 | 第48-49页 |
3.2.2 高程分析 | 第49-51页 |
3.3 互市的空间防御系统 | 第51-58页 |
3.3.1 互市市场隶属关系要素 | 第51-53页 |
3.3.2 水系要素 | 第53-55页 |
3.3.3 交通要素 | 第55-56页 |
3.3.4 空间防御系统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互市对三镇地区的影响 | 第59-69页 |
4.1 三镇聚落影响范围 | 第59-62页 |
4.2 互市对三镇聚落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1 互市影响下的聚落倾向 | 第62-63页 |
4.2.2 三镇中心趋势空间分布与互市的关系 | 第63-64页 |
4.3 互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以张家口堡和宣府镇城为例 | 第64-68页 |
4.3.1 宣府镇城的降级 | 第65-66页 |
4.3.2 张家口堡的兴盛 | 第66-67页 |
4.3.3 中心转移的原因 | 第67-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互市对漠南地区的影响 | 第69-81页 |
5.1 范围划定 | 第69-72页 |
5.1.1 时间角度 | 第69-70页 |
5.1.2 空间角度 | 第70-72页 |
5.2 地区开发情况 | 第72-76页 |
5.2.1 早期的卫所城寨 | 第72-74页 |
5.2.2 嘉靖之后的地区开发 | 第74-76页 |
5.3 丰州滩地区的开发 | 第76-79页 |
5.3.1 前期开发——正统至嘉靖年间 | 第76-77页 |
5.3.2 稳定与兴盛——隆庆和议之后 | 第77页 |
5.3.3 互市与丰州滩 | 第77-78页 |
5.3.4 归化城的建设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A:马市基本信息表 | 第87-90页 |
附录B:市法五条 | 第90-9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