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0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框架 | 第22-24页 |
1.5 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解析 | 第25-4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31页 |
2.1.1 空间网络 | 第25页 |
2.1.2 兴趣点 | 第25页 |
2.1.3 商业服务设施 | 第25-27页 |
2.1.4 商业服务设施类型的划分 | 第27-29页 |
2.1.5 研究对象类型的划分 | 第29-31页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第31-36页 |
2.2.1 空间网络分析 | 第31-32页 |
2.2.2 空间句法 | 第32-36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6-43页 |
2.3.1 商业服务设施的研究现状 | 第36-39页 |
2.3.2 空间网络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39-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浑南区商业服务设施分布的形成 | 第45-61页 |
3.1 浑南区概况 | 第45-49页 |
3.1.1 浑南区的建设历程 | 第45-46页 |
3.1.2 研究区域的范围划定 | 第46-48页 |
3.1.3 研究区域选取的原因 | 第48-49页 |
3.2 浑南区商业服务设施发展沿革 | 第49-50页 |
3.2.1 起步萌芽阶段(1988-1991年) | 第49页 |
3.2.2 探索发展阶段(1991-2000年) | 第49-50页 |
3.2.3 全面建设阶段(2001年至今) | 第50页 |
3.3 浑南区商业服务设施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50-59页 |
3.3.1 历史格局 | 第51-52页 |
3.3.2 政策机缘 | 第52-53页 |
3.3.3 人口因素 | 第53-56页 |
3.3.4 交通可达性 | 第56-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基于兴趣点模型的浑南路片区商业服务设施分布特征 | 第61-87页 |
4.1 兴趣点模型的构建 | 第61-64页 |
4.1.1 商业服务设施兴趣点数据的处理 | 第61页 |
4.1.2 空间资料准备 | 第61-62页 |
4.1.3 兴趣点模型的构建 | 第62-63页 |
4.1.4 数据的查看 | 第63-64页 |
4.2 浑南路片区商业服务设施兴趣点模型核密度分析 | 第64-75页 |
4.2.1 核密度的概念 | 第64-65页 |
4.2.2 核密度值的处理 | 第65-66页 |
4.2.3 总体商业服务设施核密度分析 | 第66-67页 |
4.2.4 各类型商业服务设施核密度分析 | 第67-75页 |
4.3 按类型划分的浑南路片区商业服务设施分布特征 | 第75-85页 |
4.3.1 商业服务设施总体分布特征 | 第75-78页 |
4.3.2 按设施类型划分的商业服务设施分布特征 | 第78-83页 |
4.3.3 按规模等级划分的商业服务设施分布特征 | 第83-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基于空间网络模型的浑南路片区空间区位分析 | 第87-105页 |
5.1 城市空间网络模型构建 | 第87-91页 |
5.1.1 空间网络模型选择 | 第87-88页 |
5.1.2 空间资料准备 | 第88页 |
5.1.3 空间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88-91页 |
5.1.4 模型的运算 | 第91页 |
5.1.5 数据的查看与分析 | 第91页 |
5.2 浑南路片区穿行度分析 | 第91-93页 |
5.2.1 全局穿行度分析 | 第91-92页 |
5.2.2 局部穿行度分析 | 第92-93页 |
5.3 浑南路片区整合度分析 | 第93-96页 |
5.3.1 全局整合度分析 | 第93-94页 |
5.3.2 以人行尺度为半径的局部整合度分析 | 第94-95页 |
5.3.3 以车行尺度为半径的局部整合度分析 | 第95-96页 |
5.4 浑南路片区用地空间效率特征研究 | 第96-99页 |
5.4.1 空间构成效率的概念 | 第96-98页 |
5.4.2 局部空间构成效率分析 | 第98页 |
5.4.3 全局空间构成效率分析 | 第98-99页 |
5.5 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与空间网络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 第99-103页 |
5.5.1 建立相关性模型 | 第99-101页 |
5.5.2 蜂窝网格模型的引入 | 第101页 |
5.5.3 数据整理准备 | 第101-102页 |
5.5.4 相关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商业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内在机制与优化对策探讨 | 第105-133页 |
6.1 商业服务设施空间空间区位的选择 | 第105-112页 |
6.1.1 商业服务设施空间构成效率特征 | 第105-107页 |
6.1.2 各类型商业服务设施空间混合研究 | 第107页 |
6.1.3 细分各类型商业服务设施空间构成效率特征 | 第107-112页 |
6.2 浑南路片区商业服务空间布局存在问题 | 第112-118页 |
6.2.1 商业中心等级体系不完善,缺乏局部核心 | 第112-115页 |
6.2.2 商业服务设施分布过于集中,差异化明显 | 第115-116页 |
6.2.3 各类设施间联系松散,难以形成合理的商业网络 | 第116-117页 |
6.2.4 商业相关配套设施有待提高,商业空间环境急需改善 | 第117-118页 |
6.3 浑南路片区商业服务空间布局优化策略探讨 | 第118-131页 |
6.3.1 健全商业服务空间等级结构 | 第118-124页 |
6.3.2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构成效率 | 第124-128页 |
6.3.3 促进各类商服设施间优劣互补 | 第128-130页 |
6.3.4 改善商业服务设施的环境质量 | 第130-13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7.2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附录 | 第141-254页 |
作者简介 | 第25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54-256页 |
致谢 | 第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