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荧光概述 | 第9-11页 |
1.1.1 荧光产生及淬灭机理 | 第9-10页 |
1.1.2 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10页 |
1.1.3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2 荧光分子探针概述 | 第11-18页 |
1.2.1 荧光探针的定义及分类 | 第11-12页 |
1.2.2 荧光探针的结构及设计原理 | 第12-13页 |
1.2.3 生物标志物检测 | 第13页 |
1.2.4 荧光探针在生物标志物分析检测上的应用 | 第13-18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1 QLBM探针的设计及应用 | 第19页 |
1.3.2 GO/TAM-PEP探针的设计及应用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于喹啉骨架的Cu~(2+)和Fe~(3+)双靶点荧光探针QLBM的设计及其应用 | 第20-40页 |
2.1 本章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1-2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3 QLBM的化学合成 | 第22-24页 |
2.2.4 荧光分子的光学性质测试方法 | 第24页 |
2.2.5 荧光探针QLBM的检测体系 | 第24-25页 |
2.2.6 QLBM与Cu~(2+)、Fe~(3+)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2.2.7 细胞培养及细胞成像研究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2.3.1 QLBM的光物理性质 | 第27页 |
2.3.2 QLBM对Cu~(2+)、Fe~(3+)离子的检测结果 | 第27-30页 |
2.3.3 利用抗坏血酸对Cu~(2+)和Fe~(3+)进行区分 | 第30-31页 |
2.3.4 QLBM与Cu~(2+)和Fe~(3+)的结合机制 | 第31-36页 |
2.3.5 QLBM的实际应用研究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体系的功能性荧光多肽对Bcl-xL的检测应用 | 第40-52页 |
3.1 本章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3.2.1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41-4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3.2.3 Bcl-xL蛋白纯化 | 第42-43页 |
3.2.4 体系的可行性研究 | 第43页 |
3.2.5 检测体系的条件优化 | 第43-44页 |
3.2.6 GO/TAM-PEP体系的Bcl-xL滴定实验 | 第44页 |
3.2.7 GO/TAM-PEP探针特异性 | 第44页 |
3.2.8 GO/TAM-PEP在2%血清中的检测方法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3.3.0 蛋白提取及浓度测定 | 第45页 |
3.3.1 体系可行性分析 | 第45-46页 |
3.3.2 体系条件优化结果 | 第46-48页 |
3.3.3 Bcl-xL的滴定实验 | 第48-49页 |
3.3.4 体系的检测特异性 | 第49页 |
3.3.5 血清体系下对Bcl-xL的检测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总结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