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2-17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第三节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18页
        一、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二、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第18-20页
        一、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二、研究不足第19-20页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理论支撑与现实依据第20-28页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第20-22页
        一、教育衔接第20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过程第20-21页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第21页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21-22页
    第二节 相关理论支撑第22-25页
        一、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第22-23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第23-24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中的教育衔接理论第24-25页
    第三节 衔接问题研究的现实依据第25-28页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反思第25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反思第25-28页
第三章 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必要性第28-34页
    第一节 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第28-30页
        一、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28-29页
        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29-30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迫切要求第30-32页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实际需要第30-31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第31-32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实保障第32-34页
        一、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第32-33页
        二、家风是社会风气建设的基础选择第33-34页
第四章 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表现及原因分析第34-48页
    第一节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脱节的表现第34-38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考核方式单一第34-35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疏导第35-36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就业指导第36-37页
        四、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第37-38页
    第二节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脱节的表现第38-40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心理重塑第38-39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感染力不足第39页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各自为营第39-40页
    第三节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脱节的原因第40-44页
        一、升学需求的制约第40-41页
        二、心态培养的忽视第41-42页
        三、重灌输轻应用第42-43页
        四、缺乏社会实践载体形式第43-44页
    第四节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脱节的原因第44-48页
        一、对大学新环境难以适应第44-45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重复第45-46页
        三、新目标指引作用的缺失第46-48页
第五章 加强中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举措第48-64页
    第一节 中学借鉴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益处第48-51页
        一、综合运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第48-49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日常生活第49-50页
        三、丰富社会实践载体形式第50-51页
    第二节 大学沿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长处第51-54页
        一、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第51-52页
        二、实行思政教师班主任负责制第52-53页
        三、提升学生认同感第53-54页
    第三节 系统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54-57页
        一、合理建立阶段性目标第54-55页
        二、教学内容逐层深化第55-56页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学科相融合第56-57页
    第四节 增加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交流形式第57-59页
        一、“大学生进高中”社会实践形式和“高中生进大学”角色激励形式·第57-58页
        二、建立教学组织与教师队伍的合作交流机制第58-59页
    第五节 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样评估标准第59-61页
        一、转变成绩优先的教育观念第59-60页
        二、实现学业成绩与品德记录并重第60-61页
    第六节 完善“空白期”双面管理,实现无缝对接第61-64页
        一、中学延长实质毕业时间第61-62页
        二、高校提前接收管理新生第62-64页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扩展MVC框架的医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病灶位置与内容的乳腺图像检索方法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