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9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1.1 杂环化合物简介 | 第12页 |
1.1.2 含氟氮杂环化合物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2 涉及可见光反应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1 可见光参与反应的意义 | 第13页 |
1.2.2 可见光参与反应的类型 | 第13-14页 |
1.3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有机光合成 | 第14-19页 |
1.3.1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概念 | 第14页 |
1.3.2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特点 | 第14-15页 |
1.3.3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形成原理 | 第15-16页 |
1.3.4 光诱导激发态电子转移能力估算 | 第16-17页 |
1.3.5 代表性的缺电子和富电子底物的还原电位 | 第17页 |
1.3.6 形成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证明 | 第17-19页 |
1.4 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在合成上的应用 | 第19-37页 |
1.4.1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C键的构建 | 第19-30页 |
1.4.2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N键的构建 | 第30-32页 |
1.4.3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O键的构建 | 第32-33页 |
1.4.4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S键的构建 | 第33-34页 |
1.4.5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B键的构建 | 第34-36页 |
1.4.6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F键的构建 | 第36页 |
1.4.7 基于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C-P键的构建 | 第36-37页 |
1.5 选题依据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可见光促进的三组分串联:合成四取代烯烃 | 第39-51页 |
1.1 引言 | 第39-40页 |
1.1.1 概述 | 第39-4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40-42页 |
1.2.1 四取代烯烃的合成进展 | 第40-42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1.4 四取代烯烃的合成 | 第43-47页 |
1.4.1 反应条件优化 | 第43-44页 |
1.4.2 底物的适用范围 | 第44-45页 |
1.4.3 底物范围扩展 | 第45-46页 |
1.4.4 反应机理的探讨 | 第46-4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47页 |
1.6 实验部分 | 第47-51页 |
第三章 可见光促进的三组分环化:合成全氟烷基取代的嘧啶 | 第51-80页 |
1.1 引言 | 第51-52页 |
1.1.1 概述 | 第51-5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52-58页 |
1.2.1 嘧啶的合成进展 | 第52-56页 |
1.2.2 多组分反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 第56-58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58-59页 |
1.4 可见光促进的三组分环化合成:含全氟烷基的四取代嘧啶 | 第59-66页 |
1.4.1 反应条件优化 | 第59-60页 |
1.4.2 反应底物适用范围 | 第60-63页 |
1.4.3 对照实验 | 第63-64页 |
1.4.4 EDA complex形成的证明 | 第64-65页 |
1.4.5 可能机理 | 第65-6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1.6 实验部分 | 第67-80页 |
第四章 可见光促进的经由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5+1]环化:合成6-多氟烷基均三嗪 | 第80-99页 |
1.1 引言 | 第80页 |
1.1.1 概述 | 第8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80-84页 |
1.2.1 三嗪的合成进展 | 第80-82页 |
1.2.2 从双胍底物合成三嗪的进展 | 第82-84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84页 |
1.4 可见光促进的经由电子给受体复合物引发的[5+1]环化:合成6-多氟烷基均三嗪 | 第84-92页 |
1.4.1 反应条件优化 | 第84-86页 |
1.4.2 反应底物适用范围 | 第86-88页 |
1.4.3 形成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证明 | 第88页 |
1.4.4 对照实验 | 第88-89页 |
1.4.5 光反应量子产率的测试 | 第89-91页 |
1.4.6 可能的机制 | 第91-9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92页 |
1.6 实验部分 | 第92-99页 |
第五章 光和氧气媒介的自由基C(sp~3)―N(sp~2)交叉偶联:合成N~2-多氟烷基酰基胍 | 第99-120页 |
1.1 引言 | 第99-100页 |
1.1.1 概述 | 第99-10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00-104页 |
1.2.1 酰基胍的合成进展 | 第100-102页 |
1.2.2 氧气在可见光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 第102-104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104-105页 |
1.4 光和氧气媒介的自由基C(sp~3)―N(sp~2)交叉偶联合成N~2-多氟烷基酰基胍 | 第105-115页 |
1.4.1 反应条件优化 | 第105-106页 |
1.4.2 反应底物适用范围 | 第106-108页 |
1.4.3 对照实验 | 第108页 |
1.4.4 重水标记实验 | 第108-109页 |
1.4.5 氧气在反应中的作用 | 第109-110页 |
1.4.6 单线态氧气捕获实验 | 第110-111页 |
1.4.7 形成电子给―受体复合物的证明 | 第111页 |
1.4.8 循环伏安实验 | 第111-112页 |
1.4.9 理论计算形成三元电荷转移复合物以及其电荷分布 | 第112页 |
1.4.10 理论计算与氧气的能量转移过程 | 第112-113页 |
1.4.11 理论计算支持的电子转移过程 | 第113页 |
1.4.12 可能的氧气辅助的单电子转移过程 | 第113-114页 |
1.4.13 理论计算可能的氧气辅助的单电子转移过程 | 第114页 |
1.4.14 可能的机理 | 第114-1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15页 |
1.6 实验部分 | 第115-120页 |
第六章 研究展望 | 第120-123页 |
6.1 合成方法学上的应用展望 | 第120-121页 |
6.2 产物在材料领域可能的应用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7页 |
论文实验图表总结与创新点 | 第137-139页 |
一、论文实验图表总结 | 第137页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137-139页 |
代表性谱图 | 第139-164页 |
致谢 | 第164-16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5页 |